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英国历史 > 伊丽莎白一世的省钱大法:卖地卖官放高利贷 甚至以巡游为名蹭吃蹭喝

伊丽莎白一世的省钱大法:卖地卖官放高利贷 甚至以巡游为名蹭吃蹭喝

非我族类 2017-05-24
\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创造了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这个时代也被称为“黄金时代”,英国在这个时代迅速崛起,但这一切的背后却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小心斡旋。当时的英格兰王室十分贫穷,伊丽莎白一世为了省钱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卖地卖官放高利贷,甚至以巡游为名到处蹭吃蹭喝。
  借用跟莎士比亚相关的一则名言,来描述他的主君,“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伊丽莎白”。正统史家看到的是一代贤帝,女王励精图治,为英国奠定霸权;文人骚客看到的是宫闱艳闻,探求伊丽莎白一世的童贞秘密;经济学家眼里自然是金钱关系,在《王室与巨贾》一书中,女王无异于寻常家庭主妇,开源节流,为油米酱醋发愁。
  表面上她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像个凶狠的老母鸡,孵育着英吉利民族”(一位传记作家的评语)。仔细深究,会发现所谓“凶狠的老母鸡”其实是个鸽派,女王从未主动挑起过战端,和西班牙断交后,伊丽莎白试图妥协;无敌舰队袭来时,还在与敌军统帅谈判。
  伊丽莎白之所以一再避战,不是因为她爱好和平,而是因为穷。前任君主留下烂摊子,外债高达22.7万英镑,英国是个经济弱国,财富仅为法兰西的四分之一。国家安全尤为珍贵,大臣塞西尔说:“和平时期的一年国库收入相当于战争时期的十年。”为了维持和平,伊丽莎白一世委曲求全,显得有些软弱。加莱是英国在欧陆的唯一一块领土,玛丽一世丢失该城后,主张收复失地的呼声一直高涨,伊丽莎白却听之任之,因为守卫加莱的费用占据王室拨款的三分之一。
  她不放过任何一个抠门的机会,1587年秋,西班牙军队暂缓出征的消息传来后,英国政府立刻解除战备状态,从海军伙食费里省出2430英镑。次年无敌舰队之战结束后,朝廷偃武修文,海内承平,二十七年不闻干戈。
  相反的,鹰派大臣分外好战,甚至自掏腰包去打仗,莱斯特支援尼德兰起义时,抵押自己的地产来充作军费,女王拨款仅仅是他的一半。这也和宗教问题有关,伊丽莎白本人采取实用主义的中立态度,与天主教法国、西班牙的对峙是常规的帝国争霸,而她的新教徒臣民试图将其变为讨伐异端的宗教战争。伊丽莎白对上帝的事业不感兴趣,她给予法国、尼德兰教友的援助,总要附带高额的互惠条款。
  《圣经》说,你不可同时侍奉上帝和玛门(玛门是旧约时代的财神),女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玛丽一世曾复辟天主教,把什一税和首岁教捐(新到任的主教向上级缴纳第一年封地收入)交给罗马教廷。伊丽莎白重新收回国有,从中每年获得1.5-2.5万英镑收入。自亨利八世起,英国的宗教改革从来不是单纯的信仰问题,打击天主教教会既是厘清政教关系的国策,也是一种创收手段。
  伊丽莎白时代内政上另一个重大议题则完全是经济方面。女王把专卖权作为犒赏功臣的奖品,特许他们垄断一个行业,“皇家海盗”德雷克、东印度公司也是特许国营的一部分,只不过海盗、殖民者属于高风险行业,普通人很少干这种营生,其他行当则不然。
  例如宠臣莱斯特获得葡萄酒的专卖权后,操控了整条生产链,损害相关从业者。以前种植葡萄的农民,生产葡萄酒的工人,各地营销的酒商都面临失业之虞。女王不断将商品的专卖权赐予宫廷亲信,皮革、别针和肥皂,大大小小的民生日用品成为私人禁脔。议会下院和伦敦市民强烈要求废除行政垄断,有议员反讽道:“陛下何不把面包也赏给他们?”
  在国会的压力下,伊丽莎白废除了十五个专卖承包商,但同时颁发了更多的特许状。因为要想获取专营,先得预支该类型商品的税收,这是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源头。而且女王不必花一分钱的成本,即便有人抗议,可以把斗争的矛头转向宠臣,剥夺他的特权,以平息民怨。熟知中国历史,很容易联想到乾隆豢养贪官和珅的帝王术。
  为了套取现金,女王把自家能卖的东西尽可能卖掉,王室领地是能卖的,农田的售价折合该地20年的收入,城市用地大约是15年的收入,在她统治的最后十年里把土地卖掉了52万英镑,尼尔·弗格森称之为国企私有化的原型;爵位也是能卖的,伊丽莎白增设878个爵位,专门向富裕地主和新兴中产阶级开放。
  当然最经典的敛财手段,放高利贷是少不了的。宫廷里一大批贵族向女王欠钱,债务人名单里还有她的情夫,埃塞克斯伯爵欠了3.2万英镑,莱斯特伯爵则是3.5万。中国有谚云“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这句话放在这个语境则成了“老情人也要明算账”。莱斯特死后,伊丽莎白没收他的家产以作偿还。
  吝啬的女王还创造了一种特殊方法,那就是巡游。伊丽莎白每年夏季率领一支庞大的旅行团,去外地避暑。跟普通人旅游不同,皇家出行不花钱,所有费用由对方承担。
  运送行李是征用贵族领地的民工,一次巡游至少需要400辆马车;女王住的地方要符合王族规格,为了迎接伊丽莎白,大臣专门修建了豪华别墅;向这位女士表达绅士风度,就要给她礼物,掌玺大臣帕克瑞恩曾送上价值400磅的钻石花束;最后陪她娱乐、打扑克牌,你总不能让女王输钱。
  除了伊丽莎白本人外,还有大群奴仆、警卫、马夫,打点这些人也需要钱。和女王打猎、供应礼品、举行招待会,全套旅程花费两、三千磅,相当于一个大庄园主的全年收入。在中世纪,国王出巡的本意是展示君主威仪,震慑诸侯,而伊丽莎白把它作为省钱的招数,将经济负担转嫁到臣属。
  当贵族一听到女王来访问,就胆战心惊。换成普通人,这叫蹭吃蹭喝,换成伊丽莎白,这叫天子巡幸,理应高兴还来不及。他们也无法抗议,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巡游之前赶紧逃出自己领地,简直就像躲瘟神。除了夏季出游外,女王平日里休闲活动尽可能去外场,虽然她喜欢跳舞,但很少在自己的宫廷举办舞会,都是去臣下的官邸。
  现代人通常所见的女王画像,背景多为娱乐社交场合,伊丽莎白穿着华贵衣裙,一派珠光宝气。然而跟她的父亲、姐姐比较,女王已经相当节俭,1560年王室每天的开支约100英镑,仅为玛丽·都铎的三分之一。这些钱是女王一分一分省出来的,可既有的财政措施均非长久之计:祖上家产总有卖光的时候,封爵太烂会造成爵位的贬值,收放专卖权则有些厚黑。伊丽莎白一世黔驴技穷,托马斯·格雷欣登上舞台。
  或许格雷欣这个人不出名,但“格雷欣法则”众所周知,意即“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据作者考证,这个法则并非他本人所说,而是后人归纳)。他出身金融世家,四代为商,与欧洲长期经贸来往,从军火交易到谈判借债,各种业务无所不包。去世之前,托马斯成为当时世界最富有的20人之一。伊丽莎白对他委以重任,托马斯多次商谈贷款,协定利率,稳住了不列颠经济,同时英国王室的良好信誉在银行业传开。
  正如赖建诚之书的结论,无论是格雷欣家族,还是伊丽莎白政府,都无力挑战欧陆财团。但对于小小的岛国来说,新兴的金融工具至关重要。1560年格雷欣家族在伦敦市中心建起巨大的交易所,这个地方集交易、仓储、服务融于一体,以后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经济大动脉。
  格雷欣之前,都铎王朝的财政依靠强征暴敛与帝王术;格雷欣之后,则依赖利息、汇率的计算运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格雷欣等一批专业理财人士缔造近代化收支体系,英伦金融城的第一块砖石就此砌成。
关键词: 伊丽莎白一世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