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梅
英国女首相特蕾莎·梅一上任,就受到来自多方的关注,对于她的说法也莫衷一是,到底她的实力如何,又将带领英国进入一个怎么的时代?
提起英国内政大臣特雷莎·梅,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她对于名牌鞋的钟爱或有时如超模般的着装。然而,最新的说法是,她有望成为英国的第二个“铁娘子”,且因此而受到首相戴维·卡梅伦的“排挤”。
掌管内政最长
特蕾莎·梅1956年10月1日出生在英国萨塞克斯郡伊斯特本市,曾就读英国牛津大学。她1977年至1983年在英格兰银行工作,1986年至1994年任伦敦市议员,1997年首次当选英国议会议员。
2002年7月,特蕾莎·梅成为英国保守党首名女主席。在保守党为反对党期间,她历任保守党“影子内阁”的教育和就业大臣、运输大臣、家庭事务大臣以及文化、新闻与体育大臣等职。
戴维·卡梅伦出任保守党领袖后,2005年12月任命特蕾莎·梅为“影子”下院领袖,2009年又任命她为“影子”就业与养老金大臣。
2010年5月,保守党赢得选举、卡梅伦出任首相后,特蕾莎·梅被任命为内政大臣和妇女与平等事务大臣。她2012年辞去妇女与平等事务大臣一职。
今年7月,卡梅伦重组内阁,特蕾莎·梅继续留任内政大臣。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述,特蕾莎·梅成为英国近50年来担任内政大臣一职时间最长的人。
遭嫉妒受排挤?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卡梅伦这次重组内阁没有晋升特蕾莎·梅是“故意为之”。他提拔多名保守党女性,例如分别任命伊丽莎白·特拉斯和妮基·摩根为环境大臣和教育大臣,让埃丝特·麦克维伊参加内阁会议,却唯独没有“动”特蕾莎·梅。
有种说法是,对于特蕾莎·梅,卡梅伦感受到威胁,没有提拔她任外交大臣是要扼杀她的领导野心。
《每日电讯报》评述,如果这种说法属实,也并不令人惊奇,因为最新民调显示,特蕾莎·梅是最受欢迎的内阁成员。
在尤戈夫调查公司的这份民调中,对于谁能取代卡梅伦出任首相,保守党成员、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是第一人选,其次是特蕾莎·梅,她轻松击败现任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和前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
不过,政治传记作家安东尼·塞尔登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卡梅伦让特蕾莎·梅留任现职并非是因为威胁,“我觉得更可能的是,他(卡梅伦)总是无需对人事大动干戈便能做成事情……用人不疑是卡梅伦的一大风格”。
而政治评论家夏洛特·亨利觉得,这件事也许没那么多深意,“我看不出他们能给她(特蕾莎·梅)什么位置……她相当厉害。可以说,内政大臣是最能代替首相的位置。许多人从‘影子’内政大臣成为反对党领导人。她可能会成为首相。”
英国的“默克尔”
不少人之前便拿特蕾莎·梅与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相比较。默克尔2005年出任德国总理,2009年连任,2013年再次连任。
尤戈夫调查公司高管安东尼·韦尔斯说:“英国公众对默克尔有着难以置信的好感,我看到特蕾莎·梅拥有相同优势……默克尔看起来绝不像某一党派的生命和灵魂,她处在那一位置是因为她有能力、可信、明智。梅似乎拥有所有这些强项。”
两人的另一个相似点是,她们都不喜欢拿自己的女性身份当筹码。韦尔斯说:“她从未让人觉得会拿自己的女性身份‘说事’。她被看作是个严肃的领导人。”
政治评论家亨利说,像默克尔一样,特蕾莎·梅并非那么光鲜靓丽,“我认为那就是大家为何总是讨论她的鞋的原因”。
“她不是那种会卖弄风情的人,因为她对工作严格要求。她从不大张旗鼓,但我知道她对一些对女性而言很重要的问题孜孜以求,例如制止对女性的暴力。”亨利说,“她是个相当令人生畏的人。当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她,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政治传记作家塞尔登认为,特蕾莎·梅并非不利用自己的女性气质,而是想像默克尔那样做,“她充满女人味,但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年龄,无法与那些比她年轻20岁的人相竞争”。
“就像安格拉·默克尔作为领导人在工作中一样,她要用一种更高贵的方式(表现自己)。那(女性)是她自我形象和身份的重要一部分,是她要努力塑造的方面。”
特蕾莎·梅的丈夫是菲利普·约翰·梅,两人1980年结婚,没有生育孩子。据报道,政治之外,特蕾莎·梅喜欢烹饪和散步。
第二个“铁娘子”
塞尔登还拿特蕾莎·梅与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作对比。他提及,特蕾莎·梅偶尔摆姿势拍照,展现她的“女性魅力”。而且,尽管她不爱闲聊,但在同事中颇受欢迎。
这名政治传记作家认为,显然应感谢
撒切尔夫人留下的“遗产”,女性身份可能帮助特蕾莎·梅取得成功。
属于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于1979年到1990年间担任英国首相,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19世纪初以来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在政坛以作风硬朗著称,被反对者戏称为“铁娘子”,但她乐于接受这一称谓,从此“铁娘子”成为她的代号。
“在某些方面,人们是如此崇拜玛格丽特·撒切尔,因而准备寻找一名强有力的女性领导人,”尤戈夫调查公司高管韦尔斯解释道,“一直存在这种感觉,‘她可能是另一个玛格丽特’。这有助于保守党今后有一名女性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