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日本历史 > 大正民主运动中的普选运动和《普选法》

大正民主运动中的普选运动和《普选法》

非我族类 2018-04-16
\

 
  大正民主运动中对日本政治民主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就是普选运动的爆发和《普选法》的诞生。选举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完善的普选制度和法律,这个国家很难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究竟大正民主运动中的普选运动和《普选法》是怎么回事呢?
  普选运动
  1892年,以大井宪太郎领导的东洋自由党为基础,组织成立了普选同盟会。以此为开端,社会民主党(1901年)、日本平民党(1906年)、普选期成同盟、社会主义同盟(1920年)等劳动团体和组织团体积极推进了院外的民主政治运动。这就是所谓的普选运动。日俄战争后,日本政府推行的的以增税和扩张军备为中心的财政经济政策,违背了一般产业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的利益。产业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在政治上急需实现普选,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也有同样的要求。特别是1918年米骚动期间,学生、工人、职员等市民团体广泛加入普选运动,大众性民主运动被动员起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日本的普选运动的性质有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日本的经济在战时景气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新兴职业纷纷出现,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职业的出现、国民教育制度带来的文化普及、征兵制度导致的的民族主义情绪,使日本成为一个群众社会,新的阶级利益和集团利益开始分离出来。随着社会基础的改变,普选运动逐渐从观念和原则的阶段脱离出来,具有了阶级斗争的色彩。普选运动从之后的1919年开始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社会各个阶层都踊跃参与,日本的工人团体也首次参加了进来。但是随着1920年国会否决了关于实行普选的议案以及在之后的国会大选中普选派遭到了惨败,普选运动的热潮也就随之降了下去。从这时候起,普选运动开始发生变化,大规模的普遍性群众运动被议会斗争所取代。
  议会中首次提出普选法案是在1901年的第16届议会,但是遭到了贵族院的否决,其后还曾多次提出,但都遭到了否决。直到1924年,“护宪三派”内阁的成立,为了兑现其在竞选中关于坚定实现普选的承诺,护宪三派在议会中与保守派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最后在做出重大让步和妥协的基础上,终于通过了普选法案。为多年的普选运动划上了一个并不完满的句号。
  《普选法》
  这里的《普选法》指的是1925年的《普选法》。与之前的选举法相比,增加了对议员候选人、竞选活动的内容、竞选活动费用等相关项目的规定。整部法律由13章150条构成,内容和条文数量都得到了扩充,除确定了男性普选权外,最重要的修改是首次导入了日本独特的中选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选举权的纳税条件被取消,凡年满25岁的男性帝国臣民都拥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年限仍维持在30岁。
  中选区制
  在1925年的选举法修改中首次导入了日本独特的中选区制,即每个选区议员定额为3—5人,每12万人选出1名议员,总的议员定额为466人,投票方法继续采用1900年制定的大选区单记非转让式。导入中选区制与发展民主选举毫无关系,完全是出于现实的需要。
关键词: 大正民主运动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