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日本历史 > 大正民主运动中的二次护宪和米骚动

大正民主运动中的二次护宪和米骚动

非我族类 2018-04-13
\

 
  大正民主运动是一系列发生在1905年到1925年的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思潮的总称。要讲清楚这场跨时20年的民主运动实在不容易。这场运动中发生了两次护宪运动和著名的米骚动事件,本文将为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这几次事件。
  第一次护宪
  1912年12月军部滥用特权,搞垮了政友会西园寺公望内阁,以桂太郎为首的军部内阁乘机上台,军阀官僚这种“非立宪行动”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极大愤慨。以新闻记者、律师和资产阶级民主派为首,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要求实现政党内阁的护宪运动。他们提出“破除阀族,拥护宪政”的口号。其中以“民本主义”为为这一运动主要政治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与大正民主运动的斗争目标——普选权与政党政治确立相吻合,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指导这一运动的主要思想武器。第一次护宪运动资产阶级借群众运动打到了藩阀内阁,为政党扩大在政府里的势力提供了条件,也为政党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米骚动
  米骚动,亦称米谷暴动,是指因米价上涨而引发的群众暴动事件。1890年和1897年北越等地曾发生暴动。典型的是1918年7月-9月间发展为全国规模的一场米谷暴动。当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出现通货膨胀倾向,实际工资下降,但是米价却暴涨,1918年8月达到战前的四倍。米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在寄生地主制下农业生产发展停滞和资本主义急速发展对米的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则是政府决定出兵西伯利亚,米商和地主进行投机而导致米价上涨。7月23日富山县鱼津町渔民的妻女拒绝装船向县外运销大米,以此为开端,成群结队的向米商和村町公所要求降低米价、救济贫民。这个事件已经报纸报道,立即在8月10-15日间,在全国主要城市激起一系列要求降低米价的群众示威和袭击投机米商的暴动。8月中旬后波及农村、地方城镇和煤矿地区,各地接连发生劳资纠纷。以关中地区南部到北九州一带的外日本为中心,有三百多个地方发生暴动。政府不仅出动警察,甚至出动军队,在9月17日才把暴动镇压下去。参加暴动总人数达七十万以上,数万人被逮捕,七千七百多人被起诉。暴动虽然是自发的,但它成为后来一系列群众运动发展的基础。由于此次事件,被攻击为非立宪的寺内内阁终于总辞职,代之以原敬为首的政党内阁。
  第二次护宪
  原敬和高桥是清两届政友会内阁仅执掌四年政权。1922年至1924年,元老先后推荐海军大将加藤友三郎、山本权兵卫和清浦奎吾组阁,中断了政党政治的正常发展。这说明藩阀元老仍不甘心丧失政治主导权,企图继续维持专制统治,与政党政治相对抗。这种倒行逆施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社会的不满,认为“这种内阁与立宪主义不相符”,是“贵族对国民的宣战”。连续三次被排斥于内阁之外的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政友会、宪政会和革新俱乐部联合起来,发动了第二次护宪运动,目标是“排除贵族专制,打倒清浦内阁”、“确立政党内阁”。护宪三派团结一致进行斗争,终于迫使清浦内阁奏请解散众议院,举行大选,结果护宪三派获胜,由众议院获得最多席位的宪政会首脑加藤高明为首相组成护宪三派联合内阁。第二次护宪运动是大正时代以来不断高涨的群众性民主运动的继续,它宣告了明治宪法体制下的藩阀专制统治阶段的结束。1925年3月,议会先后通过《治安维持法》和《普通选举法》,大正民主运动至此结束。
关键词: 大正民主运动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