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民主运动产生背景 大正民主运动指导思想
大正民主运动产生背景
大正民主运动的产生并非偶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背景:
1、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不断改革与调整,建立了具有一定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跨出了重要一步。然而政权却为大资产阶级和具有封建性质的华族地主把持和垄断。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把持政权的大资产阶级和华族地主就与中小资产阶级和下层民众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2、在自由民权运动推动下,188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翌年有开设了国会。但是朝政大权依然为少数藩阀所垄断。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这种政体越来越与时代的发展相违背。
3、日本资本主义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一战,发展极为迅速。但随之产生的则是日本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城市中间阶层力量的增强。这些力量的增强,为大正民主运动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4、经过明治维新的努力,日本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对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也增加了,这为大正民主运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源泉。
大正民主运动指导思想
大正民主运动的理论指导想是“天皇机关说”和“民本主义说”。
1907年,日本著名宪法家美浓部达吉在其《日本国法学》中提出了“国家法人说”和“天皇机关说”,认为国家的统治权应归属“主权在民”的民众,天皇只是作为国家这一团体的最高机构,继而他把国家机构分为直接机关和间接机关两大类。直接机关相当于立法、行政机构。其中议会的权力是国民赋予的,因此无需服从天皇的命令。1912年,美浓部达吉的《宪法讲话》问世,受到日本社会的普遍欢迎,“天皇机关说”也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民本主义说”是大正民主运动的另一理论指导。由东京大学教授吉野作造提出。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回避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家主权的归属问题。没有直接对抗天皇制,而是通过对“国家在法理上属于人民”和“国家主权活动的基本目标在政治上属于人民”的解释来宣传其“民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