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民权运动产生的背景 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和目的
非我族类 2018-03-09
自由民权运动产生的背景
自由民权运动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的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部分地改变了政权的性质和旧的生产关系,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这些改革很不彻底,仍然保留了许多封建因素,束缚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明治政府实行“藩阀专制”,压制民主,更激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和反抗。资产阶级改革的历史进程,必然产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深人进行,经济基础与国家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新兴的地主资产阶级渴望挣脱专制政治的栓桔,享受充分的民主自由权利,因而迫切要求明治政府进一步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明治维新之前,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把许多不平等条约强加于日本民族,这也是当时巫待解决的问题。而不平等条约的修改,民族独立的实现,则有赖于日本自身的文明富强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完成。这样,明治维新所遗留的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两大任务就紧密相联,从而产生了属于近代民族民主运动范畴的自由民权运动。
明治维新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在日本广泛传播,为自由民权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日本政府强制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引起阶级关系的激烈变动,使士族、新兴地主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都集合到自由民权的旗帜下,成为自由民权运动的群众基础。
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和目的
同明治维新一样,自由民权运动一直是史学家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但由于他们对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褒贬毁誉,异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仍无定论。笔者认为,自由民权运动是一次具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其目的是要促使明治政府继续完成政治方面的资产阶级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尽早确立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资产阶级近代民族国家,以适应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需要。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当时日本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帝国主义在东方角逐加剧的时代即将到来。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挣脱封建主义桔、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东方近代民族民主运动方兴未艾。对于日本来说,由明治维新开始的近代民族民主运动的历史课题必须加紧实现。发生在明治初期的自由民权运动,不可能超越而只能顺应这股历史潮流。这是其一。其二,在西方,年法国巴黎公社的炮声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崛起,使领导革命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他们身上但是在日本,近代资产阶级在明治天皇政府的一手扶植和保护下刚刚形成犷自始就带有软弱、动摇的特性,而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处在涨裸期。当时的日本不仅谈不上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问题,而且也不具备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可能,只能通过与近代民族民主运动相联系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的方式,来达到改天皇制为立宪天皇制的目的。
其次,从自由民权运动的纲领、指导思想、领导权、主体力量和斗争方式等方面考察,在这一运动的过程中,虽然确有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因素和成分,但其主流和本质并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范畴,还没有达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度。具体地说
第一,自由民权运动的三大纲领是开设国会,减轻地税,改订条约。开设国会,建立立宪政体,是运动的政治纲领。作为这一纲领的思想基础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天赋人权等思想,都是从西方输入的,并不是在日本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中自然形成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方能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去,成为民众自觉的要求。由于从重建爱国社到自由党解散,正式的活动只有六、七年,自由民权运动最终也没有超脱兼有知识分子特性的士族及中小地主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启蒙运动的范畴,并没有达到人民群众用革命思想武装起来,以革命手段争取民主自由权利的阶段。资产阶级发展的不成熟,使运动在政治上只能局限于要求改革天皇制政权的范围之内。减轻地税,可以说是运动的经济纲领,虽然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成分,但归根到底没有反映出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要求,只是要求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有利于中小地主资产阶级的改革。改订条约,扩张国权,是运动的外交纲领,反映了自由民权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性质,代表了一条自下而上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路线,与明治政府自上而下的改约路线是不同的。但是,自由民权运动将开设国会、改革天制作为修改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条件,而不是采取革命的方式首先推翻天皇政府,夺取政权,以至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这同样证明了自由民权运动仍然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性质。
第二,从运动的全过程看,自由民权运动思想的主流即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要天皇、要立宪的君主立宪思想,而不是革命共和思想。
第三,自由民权运动的领导权,主要掌握在士族出身的政府官僚如板垣退助、大限重信等因政见不同而下野的天皇制政权内部的反对派,植木盛枝、星亨等士族知识分子,以及杉田定一、河野广中等被称为“豪农商”的中小资产阶级手里。他们属于较早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影响、具有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改革要求的革新势力。
第四,自由民权运动的参加者来自下层士族主要是士族出身的知识分子、豪农商层、城市贫民和农民。他们尽管阶级出身不同,阶级利益也不一致,但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和民族独立自主,则是他们共同的认识和要求。总起来看,在他们当中,主张改革的势力占优势,并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革命的力量并未形成民权运动的主流。
第五,自由民权运动的斗争方式,主要是上书建议、陈情请愿、宜传演说、组织政党团体、制定和发表宪法草案等活动,而不是暴力革命。在运动后期,虽然有些武装斗争的表现,但真正搞起来的很少。只有自由党解散后发生的困民党领导的“秩父事件”,是唯一组织得好、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具有革命性。但由于明治政府的镇压,历时很短,且局限于关东一隅,并不能代表自由民权运动的整体。
最后,明治天皇政府内部以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革派,在立宪问题上的开明性和某种程度的进步性,以及对启由民权运动的让步,部分地满足了自由民权派改变天皇制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自由民权运动和天皇制政权之间的矛盾,使阶级斗争的形势不至于达到非爆发革命不可的程度。
自由民权运动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同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即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运动范畴。其不同点在于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自由民权运动则是自下而上地推动和促进资产阶级改革的运动,它是明治维新的继续、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 自由民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