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走向闭关锁国:天主教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非我族类 2017-12-29
16世纪是宗教改革运动与反宗教改革运动相互斗争的年代,也是地理大发现的年代。耶稣会为了挽救处于危机当中的罗马教会,开始凭借着伊比利亚人的海外扩张将天主教带入到世界各地。同时代的日本正处于由战国时代步入江户时代、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当两个历史旋律交汇在一起时双方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天主教在日本如同过山车一样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从逐步发展壮大到最终走向衰落被禁止,而日本也因为天主教的传播逐渐开启了自己的锁国时代。
天主教登陆岛国
天文12年(1543)第一艘葡萄牙商船因为风暴来到了日本九州的种子岛,这是欧洲人第一次接触日本,日本也由此纳入到世界的版图之内。不过几年,天主教就随着葡萄牙人的到来传入日本。天文18年(1549)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圣依纳爵·罗耀拉的挚友——圣方济各·沙勿略与同行的两位传教士来到了日本,在九州鹿儿岛登陆。沙勿略凭借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对传教理想的坚持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得一些西南大名允许他在自己领地内传教。
沙勿略还得以上洛谒见天皇请求在全国自由传教并寻求建立葡、日两国的外交关系,虽然上洛(去京都,包括觐见天皇等活动))的成果甚微,但丝毫不妨碍沙勿略的传教功绩,当他离开日本时当地的教会已经初具规模。沙勿略之后又有诸多耶稣会士来到日本传教,一些大名为了获得与南蛮人即葡、西两国人的贸易而皈依天主教。他们大多是一些九州地方大名如大友宗霖、有马晴信、大村纯忠等,上述的三家大名甚至在天正10年(1582)派出了“天正遣欧使团”前往罗马谒见教宗。
耶稣会士为了方便传播宗教极力地融入日本文化之中,他们穿僧衣,并用一些佛教的理念与词汇传播天主教,并在当地开设教会学校、医院以及其他的慈善事业。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地理、航海术、西洋印刷术等也传入日本。这时日本出现了最初的欧洲外来语,例如パン(葡语pao面包)メリヤス(西语medias针织品)等。这些都刺激了日本自身文化的发展。
在安土时期织田信长支持天主教的发展,其目的是通过贸易获得利润以及当时先进的铁炮。当时由于铁炮的使用日本战场上作战的主力由骑兵变为足轻,织田信长也一举统一京畿地区。地方的一些大名因为想要获得南蛮贸易的丰厚利润,同时希望得到上帝的保佑而皈依天主教。
此时的天主教被称为“切支丹宗”、“天竺宗”或“南蛮宗”,这些大名被称为“切支丹大名”。日本天主教的势力慢慢扩大,“信徒逐年增加,1570年尚不足3万人,1582 年增加到15万人,1590年达到20至24万人,1600年达30万人。信徒包括大名、武士、商人、农民、渔民等社会各阶层。”
难以禁止的宗教暴乱
天主教在日本的衰败与禁止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与日本的锁国政策相伴而生的。最初禁止天主教始于丰臣秀吉当政时。丰臣秀吉早期继承织田信长的政策允许天主教传播,然而当他发现九州地区天主教如此盛行害怕发生类似战国时期的“一向一揆”的宗教起义,便于天正15年(1587)颁布《伴天连追放令》将长崎变为直辖地,命令传教士归国同时宣布禁教。
但是由于葡国威胁终止生丝贸易,他未能全面禁教。然而在庆长元年(1596)丰臣秀吉因为获知西班牙企图通过传教侵略日本时便严厉禁教,将传教士及信徒26人处死,并终止与西班牙贸易。
到了德川初年由于贸易的要求,传教尚处于自由的状态。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天主教发展的中心也转移至江户地区,在江户甚至出现了方济各会的教堂。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英、荷两国开始与日本通商,日本对葡、西两国的贸易要求下降。
庆长18年(1613)开始全国禁教,又因在两次大阪战役中教徒多加入丰臣一方,导致幕府加速对天主教的取缔进程。到了元和2年(1616)幕府颁布“元和2年禁教令”,“要全国上下直到农民,铲除教会、严禁信教,除明船外,信教的外国商船一律只限在平户、长崎两地经商。”此时禁教已经开始同锁国结合起来。
到了宽永年间幕府连续发布5次锁国令,从开始的贸易特许证禁止日人出海,到禁止一切日船出海,搜捕外籍教士,乃至收养葡、西人所生的混血子女者也一律处死。幕府的禁令使得全国各地的大名都加紧搜捕屠杀信众,尤其是日本天主教的发源地九州地区更是用种种酷刑折磨信众,甚至采取“踏绘”的方式,即让人们踩踏耶稣与圣母玛利亚的画像来审查天主教徒,迫使大量信徒改宗佛教。
由于肥前地区的大名的横征暴敛,九州的天草与岛原两地于宽永14年(1637)爆发著名的“岛原之乱”。起义群众依靠天主教组织起来反抗幕藩统治。“岛原之乱”之后幕府下达最后一次锁国令,除中、荷两国外全面禁止外船来日并切断一切同外国教会的联系,日本的锁国体制最终建立了起来。
葡西爱传教,英国爱殖民,还是生意人荷兰好
天主教伴随着葡、西两国的贸易而来,也随着两国贸易的禁止而去。在战国时代各个大名都希望通过控制南蛮贸易从而获得先进的武器与贸易利润而允许天主教在领地内传播。但随着日本国家渐渐统一对西方武器的需求渐渐减少,外籍教士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使得天主教愈发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另一方面英、荷两个后来的新教国家与日本开展贸易渐渐夺走了葡、西两国的贸易份额。英国由于后来专心经营印度而放弃了日本的市场,使得荷兰一家独大。而信仰新教的荷兰只专注于贸易并不热衷于传教,它又时不时向幕府诋毁葡、西两国借天主教图谋不轨有意打击两国。
另外幕府开始锁国的一个原因在于它要通过限制对外贸易以控制贸易的统制权,从而控制全国的货币与商品经济,防止地方领主通过对外贸易发展起来。天主教作为葡、西两国的贸易附属品其作用就甚微了。
正如丰臣秀吉已经认识到了西班牙通过天主教的先行军开展殖民统治。幕府担心伊比利亚人通过天主教的传播在日本广得人心,继而带来军队入侵日本开展殖民统治。这也是幕府断绝与葡、西两国来往的重要原因。日本的锁国政策确实使得国家保持独立,晚一些遭受到殖民主义的入侵,但也使日本大大落后于西方很晚才步入近代国家行列。
先天不和的信仰
天主教作为一个西方的宗教与东方的历史文化有诸多先天的不和。天主教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与在日本根深蒂固的那种身份等级制度有着天然的矛盾;天主教要求“一夫一妻”制,这也与日本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传统相违背;天主教反对自杀,这也与武士那种忠君,杀身已成忠义的思想相忤逆。德川家康被尊为“东照大权现”是最高的统治者,而天主教将“上帝”尊为最高的主宰,自然引起了幕府的反感。
日本是一个佛教与神道都有极深信仰的国家,天主教排斥异教,使得它很难在这片土地上生息。沙勿略刚到日本时,鹿儿岛当地的和尚将天主教看作是佛教的一支西方派别而予以接收,但当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宗教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天主教的打压。
当然最早期的大量信徒也是由于现世的苦难而对佛教失望而皈依天主教的,沙勿略上洛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与比叡山的和尚讨论神学以战胜他们。但是在一个佛学已扎根近千年的土地上想要在短期将其拔除取代是不大可能的。
此时的日本刚刚经历过战国时代,有很多以宗教为组织形式的起义发生,比如“一向宗”起义席卷日本全国。幕府担心宗教势力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就会引发大型的起义。果不其然,“岛原之乱”正是以天主教为组织形式借着宗教的旗号发生在江户时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这使幕府决定严厉镇压天主教。江户时代天主教在民间虽然依然有秘密活动,但再也形不成气候。
明治维新很久之后日本迫于外界的压力才重新承认天主教。其实在“岛原之乱”之前日本已经开展了数次迫害天主教徒的活动,然而正像罗马时期的历次教难一样,很多教徒丝毫不抵抗就殉道而死,甚至认为“抵抗而被杀不算殉教”。这种天主教强调的“忍受”与“顺从”增加了幕府的疑虑,使得他们日益觉得天主教极端危险必须严厉禁止与铲除。
天主教在日本的遭遇是其在全球扩张的重要一环,天主教在日本的成功得益于葡、西两个最早的殖民国家在海外扩张的成功,而天主教最终在日本传播的失败在于后起的新教国家在全球扩张中的胜利,世界霸权就此易手。江户幕府的闭关锁国的目的当然为统制对外贸易防治殖民入侵,但日本的禁教是与锁国紧密结合的。天主教是日本“南蛮贸易”的附属品,也成为了锁国政策的牺牲品。
关键词: 日本锁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