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时代的日本贸易:朱印船与东南亚商贸的发展
非我族类 2017-11-28
据估计,朱印船航抵的港口有30个,从台湾到爪哇,从马鲁古群岛到马来半岛一带,但印度支那(87艘)、暹罗(56艘)、菲律宾(52艘)、柬埔寨(44艘)和东京(37艘)是他们较常去的地方。输入日本的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最大宗,其次是鹿皮、鲨鱼皮、铅、锡、苏木、香料、棉织品、黄金、砂糖等;输往海外的以白银为主,其次是铜、铁、硫磺、樟脑、漆器等产品,锅、水壶等铁器,扇、伞等纸制品,以及大麦和面粉等粮食作物。借助朱印船贸易,日本无需依靠西方殖民者,便获得了大量国内极为畅销的中国丝货或其替代品,这在当时中国对日本厉行海禁的背景下,无疑对日本是有利的。朱印船贸易还扩大了日本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既开拓了本土商品的海外销售市场,也促进了当地市场的繁盛。尤其是日本出口至东南亚的大宗白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自实行朱印状制度以后,日本的海外贸易迅速活跃起来。朱印船到过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但印度支那是他们最常去的目的地,中国与印度支那的生丝则构成了他们回程船货中的大部分。马尼拉是朱印船的主要航行地之一。1591年,第一艘日本船在马尼拉登记。从那以后,在每年三月底或十月底的季风期,日本贸易船来到马尼拉,他们在马尼拉的贸易不受限制,这是华商或来自印度沿岸的商人所享受不到的。刚开始,马尼拉的西班牙政府鼓励日商来菲律宾经商,给予他们免税待遇,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朱印船。但到1599年,菲岛总督特洛(Tello)担心日本人大量涌入马尼拉,便将每年赴菲的日本船数限定为3艘。然而,两年后,又有很多日本船在马尼拉湾出现。1623年,因幕府严禁任何日本商人到马尼拉,日菲之间的这种交往暂时中断了,迟至1631~1632年才短暂地重开,但最终又突然被打断了。日本船载运至马尼拉的货物大多是供当地市场消费的商品,如面粉、咸肉、咸鱼、水果。马尼拉总督摩加(AntoniodeMorga)曾列过一张日本产品清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供大帆船出口的。他写道:他们(指日本人)也带来五颜六色的纺丝、优质漂亮的屏风、精心锻造的刀剑、盔甲、矛枪等武器、漆得很精细的写字盒和小木箱,及其他让人爱不释手的装饰品。日本人运送回国的有“中国生丝、黄金、鹿皮、做染料用的苏木、蜂蜜、加工过的蜂蜡、棕榈油、卡斯蒂利安的葡萄酒、大茶缸、玻璃、布和其他西班牙古玩。”他们特别重视购买生丝,因为中国对日本实施海禁。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暹罗很快成为朱印船的主要贸易地之一。到暹罗做生意的日本船只大都集中在阿瑜陀耶,他们通常在秋末冬初驶离长崎,大约一个月后到达湄南河口(阿瑜陀耶入口处)。这些船凭借在阿瑜陀耶的日本移民的帮助,在港口售卖铜以换取中国丝和暹罗土产,如铅、鹿皮和苏木。北大年是朱印船喜爱的另一港口,早在1592年已有日本帆船光顾,北大年帆船也在1599年回访了日本。双方之间的这种频繁的商业往来一直持续到17世纪,平户和北大年因此被誉为“姐妹港”。由于朱印船贸易增进了日本与东南亚之间的友好关系,多少改变了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咄咄逼人的负面形象。
海外交通的发展,也推动着日本人移居国外。据估算,当时乘坐朱印船前往海外的日本人超过了7万人次。在17世纪的前几年,在整个东方到处可见到日本人,他们是马来半岛上的商人,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兵,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菲律宾群岛和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服务。据统计,从16世纪中叶日葡开始交往到17世纪中叶日本施行锁国政策为止的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大约有1万名日本人移居台湾、吕宋、安南、柬埔寨、暹罗、马来亚、爪哇及其他地区。他们在菲律宾的马尼拉、越南的会安和沱灢、柬埔寨的金边、暹罗的阿瑜陀耶等地建造日本町,其繁荣程度不亚于当地的唐人街。日本町一般拥有数百人至数千人,如阿瑜陀耶日本町有1500多个日本人,马尼拉郊外圣?米格尔日本町的人数最多时在3000人以上。这些日本町多半由当地统治者授予某些自治权,他们自选町长,居民往往是日本的商人、海员、雇佣兵、仆役、在日本不堪压迫而逃亡海外者,遭流放或受迫害的日本天主教徒及被拐卖的奴隶等。侨居海外的日本人有的成为所在国的商业与政治势力,如在广南的日侨就有担任高官的,他们经常租用中国人的帆船来继续与其母国的贸易。在明朝例行海禁,中国人无法走出国门的时期,暹罗的一切皮革生意均掌握在日本人的手中。阿瑜陀耶日本町町长山田长政曾因军功而受到暹罗王室的重用,官至万伦府的太守。据说当时暹罗王室的海外贸易基本操纵在日侨手中,以致于居暹华商的商业活动,也不得不从属于日暹贸易的一部分。日本町是朱印船贸易的基地,为朱印船贸易的正常运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