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武天皇为何迁都平安京 桓武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非我族类 2017-09-07
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为何迁都平安京
桓武天皇厌恶平城京(今奈良)强大的佛教各寺的影响力,还有天武天皇流的皇统断绝,回到了天智天皇流的皇统等原因,784年(延历3年)因藤原种继建议,决定迁都于当时虽有经秦氏(自称是秦始皇后裔的日本著名渡来人一族)开拓,但仍然算是未开化的山城国。次年藤原种继被暗杀,废太子早良亲王,立安殿亲王为太子。最初在784年(延历3年),开始营建长冈京,却发生了天灾、近亲者发生不幸的恶灵作祟,在古代这些都是算作天皇无德的证据,桓武天皇怕被民众认为不具备天子的资格,仅仅在10年后的794年(延历13年),就由长冈京,再迁都到了符合五行、阴阳之说,与四神相应之地平安京(即京都,在明治维新迁都东京之前一直是日本的法定首都)。
桓武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桓武天皇积极维护法制,刷新新地方政治。公元786年制定国郡司考绩条例16条,用以考核地方官吏政绩,打击贪官污吏。延历16年(公元797年)新设勘解由使,责成其严格监督新任国司与前任的交接事宜,起到整饰地方官纪的作用。另外任用有才能者为郡司,突破谱第禁区,还大力裁减编外国司郡司。
社会经济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桓武天皇鉴于班田收授制度在其实施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乃将班授时间从6年一班改为12年一班,他还实行贷稻(出举稻)制和改革良贱制度,将出举稻的利率从50%降至30%;公元789年承认良贱之间通婚为合法,所生子女为“良民”。良贱制度修改是从法律上彻底取消奴隶制度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此基础上,10世纪初醍醐天皇统治时期(公元898年—公元929年)终于有法律明定废除奴隶制。
在军制方面,由于公地公民制在瓦解,公民兵制已行不通,延历11年(公元792年)桓武天皇乃废除边境以外各地的征兵制,而代之以从郡司子弟和富裕者中招募的“健儿制”。[注3]桓武朝改革使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徭役负担相对地有所减轻,奴婢逐步得到解放,这应视为班田农民和奴隶长期以来进行各种形式斗争的另一成果。
文化方面,桓武天皇提议编纂《续日本纪》。还有最澄(日本天台宗之祖,也是日本著名的渡来人一族,天台宗是创立于中国的佛教宗派)和空海(日本真言宗之祖)由大唐回到日本。当时,旧有奈良佛教(南都六宗)与政权紧密相关,权力过大。桓武天皇作为最澄和空海的庇护人,采取没收奈良佛教封户等政治压迫手段,推动天台宗、真言宗等新兴佛教宗教取代日本旧有的奈良佛教宗派。
桓武朝的改革使封建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天皇制集权国家的权威得以保持。自公元789年起桓武天皇三次用兵东北虾夷地区,第三次时任命坂上田村麻吕(公元758年—公元811年)为征夷大将军,延历21年(公元802年)田村麻吕率军4万往征,确保了北上川中游胆泽之地,在此筑胆泽城置镇守府;803年又在胆泽城以北筑志波城,从而巩固了这个地区的封建统治。桓武天皇也曾向日本海方面出兵开拓疆土,势力达到能代川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