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奈良时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及徭役制度
奈良时代
土地制度:班田制
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班田制从它颁布到消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其颁布至742年,第二阶段从743年垦田永世令颁布至800 年,第三阶段从801年一纪一班令颁布至902年。
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正仓院所存8世纪初的户籍详细地记述了姓名、年龄、受田额、家属关系、人口数、疾病、贫富等级、租税的课与不课等。户籍每六年编制一次。班田的具体作法是:凡六岁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给口分田,男子二段(一段约1983.4平方米),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官户奴婢与公民相同,家人、私奴婢则给公民的三分之一。有位、有职、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大小,班给相应的位田、职分田、功田等。除口分田之外,还相应给以若干宅地和园田,为世业田,若绝户还公。班田每六年一次。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班田制在实施之初还算顺利,从646年至713年,共班田十二次。但此后越来越难以维持。这是因为:首先,沉重的租庸调和徭役负担,使大多数公民无法承受而抛弃户籍和口分田逃亡;其次,由于土地不能私有,因此无人垦田,而人口却不断增加,致使无田可班;另外,贵族和官吏营私舞弊,利用掌管班田之权,大量侵占公田,并使自己获得的位田、职田、赐田等变成私有土地。
为了鼓励荒地的开垦,增加收入,723年,政府制定了《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新修沟池开垦的土地,多少不限,允许开垦者三代占有;凡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田地,只准一代占有。由于农民倦怠,收效不大。但此法的实施却成为国有土地私有化的契机。
743年,政府又颁布了《垦田永世私财法》。规定按位阶限定开垦土地面积。一品及一位准垦500町,二品及二位准垦400町,三品、四品及三位准垦300 町,四位准垦200町,五位准垦100町,六位至八位准垦50町,初位至庶人准垦10町,郡司大领、小领准垦30町,主政、主帐准垦10町。申请获准后,三年内必须结束开垦。在以上规定下的垦田,永世归开发者私有。有势力的寺社、贵族、地方豪族均利用此令,大肆垦殖扩大领土,促进了庄园的发展。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与班田制相适应,奈良朝的租税实行租庸调制。租按田地面积征收,一段口分田征稻谷二束二把,约占收获量的 3%。庸是代替劳役而交纳的实物。正丁(21~60岁)每年去京城服劳役十天,相应的庸则纳布二丈六尺;次丁(61~65岁)二人的庸布相当于正丁一人。除布外,还可按当地所产交纳米、盐、棉等,并运往中央,脚夫由纳庸户负担。调只限男丁负担,按照正丁、次丁、中男(17~20岁)等不同等级交纳绢、絁、布、绵、染料、油等土特产品。调和庸每年8月中旬开始征收,近国于10月末、中国于11月末、远国于12月末以前上交大藏省,充作中央的费用。
徭役制度
除了交纳租庸调之外,百姓还要负担沉重的徭役。
兵役是一种很重的徭役。根据大宝令的规定,有四分之一的正丁被指名服兵役。到军团当士兵的被分为十班,每十天轮流值勤,粮食、武器自备,免除其它徭役。若是去京城当卫士则须一年,去九州当防人则长至三年,免除调庸和其它徭役。
还有一种徭役是出“仕丁”,每五十户出二人,到京城为朝廷服役三年,免除调庸和其它徭役。至平安时代允许出钱代役。
在赋役令中未作出具体规定的徭役称为“杂徭”。正丁每年限六十天,次丁三十天,中男十五天。一般由国司征调,从事官衙、道路、堤坝的修建等,原则上不供饮食。
此外还有雇役,即雇佣公民修建都城或耕种官田。虽名为“雇”,但报酬甚少,实际上也是一种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