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不仅仅是一位俳句大师,更堪称一位东方哲学大师。他俳句不仅充满了美感和智慧,更有一种禅意渗透其中,这都是因为松尾芭蕉的俳句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禅意理念:侘与寂。那么,松尾芭蕉的俳句是如何体现这两个概念并营造出一种非常东方的禅意的呢?
在西方,我们隐约感觉到诗歌对我们的“灵魂”有益,让我们感性而明智。但我们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诗歌很难以实用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然而在东方,一些诗人——比如17世纪的佛教僧人和诗人松尾芭蕉——则很明了诗歌的作用:诗歌是引导我们实现禅宗佛教哲学所描述的智慧与平和的途径。
松尾芭蕉1644年出生于日本伊贺国的上野。幼年时他成为领主藤堂良忠的待童,藤堂良忠教他写俳句风格的诗。藤堂良忠1666年去世后,芭蕉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多年后来到伊渡,他在此名声大噪,作品流传甚广。但是,松尾芭蕉变得郁郁寡欢、茕茕孑立,他时而浪迹远行、时而隐居于郊外小屋,直至1694年去世。
芭蕉是位杰出的诗人,但他并不认同“为了艺术而艺术”的现代观点。相反地,他希望他的诗能将读者带入特别的富有禅意的精神境界。他的诗反映了两个最重要的禅意理念:侘与寂。侘,芭蕉认为是指甘于简朴,而寂是指安于清寂。孕育了侘与寂的是自然本身而非他物,因此“自然”成为芭蕉最经常的主题就不意外了。比如这首春景,与世无争,融入了对日常生活的欣赏:
桃花丛中见早樱
芭蕉的诗在表达主题时有着惊人的简洁。诗中没有政治解析、三角恋爱或家庭剧。他的诗是在提醒读者,真正重要的是能够满足于陪伴我们左右的事物,去欣赏我们经历的每时每刻,去理解生活给予我们的最朴素的点点滴滴:四季变幻、街头传来的街坊们的欢笑、旅途中不期而遇的小小惊喜。看看这首佳作:
山路费寻攀,居然眼见紫罗兰
芭蕉还用自然景象提醒读者,花、气象以及其它自然元素如同我们的生命一样,变幻莫测、转瞬即逝。我们要关注光阴荏苒、气象变迁,它们是我们生命终结的信使:
棣棠花籁籁,可似急湍辘辘
虽然生命无常有时让人心碎,但也让每寸光阴弥足珍贵。芭蕉喜欢绘画和书法,他的许多作品留存至今,上面通常都写有相关的俳句。这幅画描绘的是上面的俳句。
在文学上,芭蕉反对矫饰与繁复。正如他跟门徒所讲,“在我看来,一首好诗的韵律和起承转合如此浅近,好似浅流淌过细沙。”“浅近”的终极目标是要让读者放下心里的负担——我们的生活琐事——方能体会到天人合一。芭蕉认为,好诗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
我们可以从芭蕉的作品中看到他关于無我(muga)或忘我的哲学观念,他让我们仿佛栖身于他所描述的题材上,即使这些题材是不那么有诗意的死鱼:
鱼店里,成家鲫,露出寒白齿
芭蕉提醒我们,无我或忘我很珍贵,它让我们从长久困扰所有人的欲望和缺失感中抽身出来。芭蕉长期困于重重忧思;他只带着书写用品和些许其它物品浪迹于日本危险的乡村僻径,他捱过了一些难熬的漫漫长夜:
蚤虱横行,枕畔又闻马尿声,不眠至天明
芭蕉的诗是智慧的工具,通过艺术而简洁的文字给大家以启迪。这些诗篇如此宝贵,不只是因为它们美妙,也因为它们是精神上一些最重要的状态的催化剂。它们提醒诗人和读者,满足感来自于懂得如何从简单中获得快乐,如何逃离自我的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