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茶室 草庵式茶室
非我族类 2017-05-23
千利休茶室
千利休用柔弱的茶道美学,扭转了当时浮夸奢靡的美学风尚,提出了另一套价值观,称之为“侘寂”。“侘寂”是一个复合词,是 “侘”与 “寂”的结合,前者可称之为朴素,后者是指残缺之美,通过对“侘寂”之美,帮助人们回归简朴和本真,自然与谦逊。——纯道题记
千利休处于十五世纪末的日本战国时代,那些靠打杀起家的武士及诸侯,透过战争抢来的资源及浮华奢靡的生活方式,向外宣示自己的武力及强权。在那个时代,日本的自我形象意识也开始觉醒,为了表现自我,拜金之风逐步盛行。
千利休却用柔弱的茶道美学,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当时浮夸奢靡的美学流行。千利休想到侈靡之风的危害,尤其不利于茶道的推广与传播,就提出了另一套价值观,他称之为“侘寂”。“侘寂”是一个复合词,是“侘”与“寂”的结合,前者也可称之为朴素,后者是指残缺之美。
表千家茶庭是日本圣千利休的作品,是最具代表性的草庵式茶庭。它富有山陬村舍的气息,用材平常,景致简朴而有野趣,表现了茶庭和、敬、清、寂的灵魂。
千利休从改革举行茶道仪式的茶室开始,让茶室回到举目绿荫的自然之中。之前,茶室在富人阶层十分流行,他们在显眼的公共场所建造极其精美的茶室,作为招待世俗聚会的场所,炫耀自己的地位。而利休认为茶室应该缩减为一个方圆两米之地,这样就能隐匿于花园之中,茶室的门应该故意设计得小一些,这样所有进茶室的人,即便地位显赫,也需要弓腰,自觉与他人平等。
1577年8月(天正五年),千利休在自己家里建立黑木茶屋。1578年(天正六年)织田信长访问堺市 ,参观了千利休的茶室。1582年(天正十年),千利休在山崎建造茶室“待庵”,同年织田信长去世。1587年(天正十五年)千利休在丰臣秀吉的聚乐第建九间书院及一张半草垫的茶室,实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同年10月,千利休主持在京都北野天满宫召开的大茶会,并在聚乐第献茶。
千利休的想法是要将茶室与外界隔离开来,通往茶室,需要绕过树木山石,这使得我们漫步其中,将人们与日常的王国隔绝。它体现为饮茶人重新寻回自己与自然的联系:在花园的小屋内,呼吸着尚未漆过的木板、苔藓与茶叶散发出来的气息,感受风的轻柔,听见窗外的鸟鸣——体验一种空无一人的静寂。与他人共同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彼此交谈,忘掉世俗的压力与诡计。
一次成功的茶会后,宾客会有一种“寂”的感觉,这是千利休温和沉静的哲学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如此狭窄的茶室和茶庭空间,如此简洁的内部摆设,却蕴蓄了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幽玄。让人进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与造化合一的古雅与空寂的禅之境界,显示了“千百妄想抛云外,一身清净万事空”的茶文化心境。
千利休的茶道思想,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衣钵,继续追求着“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之境界。村田珠光已经基本荡涤了茶文化中娱乐性的因素,千利休更彻底的斩断了旧式茶文化中与物质世界的种种联系。他把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约8.186平方米)的标准茶室进一步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半(4.5平方米)榻榻米,他把四张半榻榻米以下的小小茶室叫作“小草庵”。
室内装饰也尽量简化,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任何的娱乐都是无法进行的,而主客举手投足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礼法,茶事就根本无法完成(一次茶事长达4小时),茶道成为了一种修行,任何物质上的欲念都不能存在在茶室之中。主客在极近的距离促膝而坐,面貌、动作可以历历印在对方的脑海里,从而达到以心传心、心心相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