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庞大,日本国土狭小、人口稀少,比较两国的战国时代,很多人调侃: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实际上就是村战罢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单单从人口出发的这种观点是否可取呢?
曾有人在书中写下这么一段调侃:“所谓大名,也没个谱,在那年头,只要你有兵有地盘,就是大名,日本国家不大,闹事的人却多,转瞬之间冒出来几十个大名,个个有名有姓,占山为王,什么羽前羽后,越前越后,土佐中国,上总下总(全都是日本地名),看起来好似广阔,其实许多地方也就是个县城。说句寒酸话,日本历史中大书特书的所谓战国时代,也就是几十个县长(个别还是乡长)打来打去的历史,更讽刺的是,最后统一县长们的,竟然是个农民。”
日本战国时代一度分裂为了68国,而日本国土面积为377972.28平方千米(略小于中国云南省),以中国一省的面积分为68国,这些所谓的国放到中国恐怕也不比一些乡镇大。仅从面积看,这个调侃倒也没太大问题。
由此引申出的一个话题就是日本战国时代到底是不是村战?这个话题在网络上争论不休,反对这种调侃的人往往会从人数角度进行反驳。反驳的人说,日本战国较大规模战斗中参战的人数很多,例如信长崛起的桶狭间之战,今川义元惨败,其兵力约为二万五到四万五;关原之战,双方动员的兵力接近15万,诸如此类上万级参战人数的战斗确实很多,但是仅仅靠人数多就可以证明日本战国不是村战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将村战定义为村民械斗,那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一些村民械斗,而且参加的人数众多。例如明朝义乌地区为了争夺矿产,参加械斗人数规模就达到了4万。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的南方不同族群(汉族不同民系、壮族、瑶族)之间多次发生大规模械斗。其中以清末土客械斗最为惨烈,持续十多年的械斗中,双方死伤数十万,土人和客家人单次械斗规模甚至超过了10万人。在持续不断的械斗中,火炮、鸟铳等军中火器都被土人和客家人拿出来使用,冲突之激烈俨然犹如战争。这些中国古代的民间族群械斗,倒是非常符合村战的定义,论参战人数,显然不比日本战国的一些合战低。
由此可见,仅仅用参战人数说明一场战争是不是村战,是一种非常浅薄的见识。
笔者认为,网络上之所以调侃日本战国是村战是因为长期相对闭塞的岛国日本,缺乏对外交流,尤其是于东亚大陆的技术交流,这导致了日本的技术水平很低。根据现代日本学者考证,出土的朝鲜包钢铁斧所带来的包钢技术,日本居然学了上千年才学会。正是基于较低的技术水准,日本国内的战争形态也一直都处于很低的水平,即便日本后来拥有了火绳枪,以二十万之众征伐朝鲜,也依然不敌兵力远低于己方的明军。
这种较低的军事技术水平的体现在日本战国的“城”最为明显。那些战国名将和大名们的所谓“城”其实是非常落后的。构成日本城池的基础防御设施就是堀、土垒以及石垣。堀可分为水堀、空堀、田状竖堀等,也就是地面掘土挖出的浅壕沟。土垒则是用挖掘堀而挖出来的土来修筑外壁,即构成了最初的土垒。土垒的表面需要用石材加以强化防御,这就是石垣。安土城以后,日本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规模的石垣建筑。而早在四千年前这种初级的筑城技术就已经在中国的出现。
战国的城大体可分为山城、平山城和平城。平城即坐落于平原地区的城池,平山城即在平原上依靠小山、丘陵等修筑起来的城池,山城即利用险峻的山而修筑的城。战国初,日本的城池绝大多数都被称为山城,大名的居城在遭到进攻的时候,坚固的山城便自动成为了一个防御据点,周围家臣和农民的房屋构成了城下町。山城是在山丘要害处筑起的城,城中所属武士平时居住在山中或山下,战时则在山顶的城郭作战。山城依山势而建,利用高度优势取得防御上的优势。
到了战国中期,平城逐渐成为主流,山城数量却逐渐减少。尽管平城防御能力低于山城,但山城固有的交通不便的缺点使各大名逐渐放弃山城,平城交通便利的优势更有利于大名统治,而且此时各大名拥有了较强的火力依靠,因此山城优势不再明显。
战国末期,平城出现的同时,平山城开始出现。到江户时代后期,平山城大量出现。平山城因有一定山势,交通较山城便利,兼顾了防御的职能和政治的作用,成为领国内的经济中心。江户城、大阪城、姬路城、仙台城、熊本城等近代城池大多数都属于平山城这一范畴。
日本大多数的城防御功能十分简陋,以战国小牧山城为例。永禄六年时,织田信长开始构筑小牧山城,作为攻略美浓的据点之用。当美浓被制压后,信长将居城从小牧山城移到岐阜城,事后小牧山城被废城。到了本能寺之变后,
德川家康与秀吉交战之际,家康将原本被废城的小牧山城修复,此城并被强化做为本阵之用。如果将小牧山城复原图与同时代的中国的村堡图放在一起相比,你会发现战国所谓的防御力很强的山城甚至不如中国村寨的防御水平。
以保存至今的明代的郭裕村为例,其墙高平均12米,总长1400米,城内总面积为17.9平方米。其城拥有完整的城防体系,设3个城门,城墙四角建角楼。城墙设有高3~5层的敌楼6座。城内建7层豫楼,高达30米用于瞭望方圆数里的情况。
拥有高厚城墙城防体系,并设有高大豫楼的郭峪村防御力显然超过了仅有木栅栏城围的小牧山城。这样的村级城防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例如下图中的湘峪村,整个村庄是一个完整的城堡式建筑,其完成于明末时期,共约占地325公顷,拥有2000余米长、25米高、4米宽的城墙,可以将整个村子严严实实地围住。
小牧山城因为是天下人织田信长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并一度作为织田的居城,其水平在整个战国也属上等。一般意义的大名居城实际更加惨不忍睹,例如下图中的木间古城和荒砥城,论防御能力大概也只能与大洋洲毛利人土著的村寨相提并论了。
被认为难以攻克的名将上杉謙信的春日山城也不过是个村寨。
基于仅相当于中国的村寨的日本战国城池,调侃日本战国仅仅是村战无双也实属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