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日本历史 > 日本仿造中国货币的“山寨史”知多少 日本的古币多为“山寨货”

日本仿造中国货币的“山寨史”知多少 日本的古币多为“山寨货”

非我族类 2017-03-20
\

和同开珎
  日本对中国的情感非常有趣,他们崇拜的那个中国是隋唐时期的中国,从古玩器物到建筑,无不照搬。日本最早铸行的官方钱币和同开珎就是仿照中国唐代的“开元通宝”铸造的,由此,我们可以牵扯出日本仿造中国货币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山寨史”。
  作为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如果想要在日本人面前找点优越感,穿越回到古代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即使是逢中必反口口声声“支那”的日本右翼,他们虽然瞧不起现代中国,但说起古代中国,却是尊敬有加。因为他们的祖先,在过去不仅学习中国文化、引进中国技术,就连古代在日本流通的货币也是中国的,或是模仿中国货币制造出来的“山寨币”。日本的考古学者们,将这些“山寨币”称为“模鋳銭”——中文意思就是“仿制钱”。为了通俗易懂,此文中就将日文的“模鋳銭”翻译为“山寨币”。
  日本最早的货币可追溯到7世纪后半叶的无文银钱和富本钱。在无文银钱和富本钱被挖掘发现之前,公元708年发行的“和同開珎”铜钱,一直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因为“和同開珎”位居日本货币史上“皇朝十二钱”之首。所谓“皇朝十二钱”,指的是从公元708年到公元958年这250年当中,由当时的日本政府官铸发行的12种货币。“和同開珎”是其中最早的一种,模仿唐代货币“開元通寶”铸造而成。最晚的一种也就是第12种货币,则是公元958年发行的“乾元大宝”。
  当时的日本政府在发行了“乾元大宝”之后,就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官铸货币的质量一次比一次差,钱越做越小,分量也越做越轻,而政府每更新一次货币,都要求用十枚旧币兑换一枚新币。老百姓不是傻子,谁也不情愿干这种倒贴的事。于是后来出现了“破钱运动”——脑子活络的人,干脆将手中的旧币溶解,变成铜材原料出售,因为旧币的含铜量比新币高,跟兑换新币相比,将旧币变成铜材原料更值钱。
  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再加上政府失信于民,其造成的结果是:接下来日本有近150年时间“货币不在位”。货币被抛弃,人们继续使用米、绢、麻等物品代替货币进行物物交换。直到12世纪中期左右,中国的货币开始流入日本市场,日本人才重新开始使用货币,并进入到日本史上的“渡来钱时代”。
  “渡来”就是越海而来、舶来的意思。“渡来钱”就是从海外流入日本的“舶来钱”。从12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初期的1636年江户幕府开始发行官铸货币“寛永通寶”为止,中世纪日本有500多年时间都在使用以古代中国货币为主的“渡来钱”。如唐代的开元通宝、北宋的皇宋通宝、元丰通宝等。其中尤其以北宋货币居多。
  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日本的历史学者们都认为:中世纪日本没有自己铸造的货币,当时在日本流通的货币都是由中国或朝鲜半岛等地传到日本的。中世纪日本本国货币不在位,完全属于“渡来钱时代”。但是,上世纪80-90年代,在京都、镰仓、博多以及大阪堺市的中世纪遗址内,相继出土的各种货币铸造模具,却彻底颠覆了日本学者们的这一认识。
  首先,是京都车站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地下街挖掘工程,让现代日本人发现了大量被埋藏在地下的、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的遗址以及物品。其中包括刻有元祐通宝、天圣元宝、元符通宝、开元通宝、皇宋通宝、元丰通宝等中国货币文字的货币铸造模具共计9点。除京都外,在镰仓和堺市的中世纪遗址内,也相继出土了刻有中国货币文字的货币铸造模具。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要数大阪堺市:从开元通宝到洪武通宝,共计出土了货币铸造模具21种202点。
  这实在是震撼日本的大发现。因为随着这些货币铸造模具的出土,日本的货币历史必须重新改写。中世纪日本属于“渡来钱时代”这一认识是错误的,曾经在日本各地挖掘出土的许多中国古代货币,很可能根本不是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而是中世纪的日本人自己仿造出来的“模鋳銭”,也即“山寨币”。
  为了与“模鋳銭”也即“山寨币”有所区分,现在日本的货币考古界将源自中国的古货币称为“本銭”(意为“本来的钱”)。不过,哪些是“本銭”哪些是“模鋳銭”呢?这真是一笔糊涂账。估计就是穿越回到中世纪,去问当时的日本人,恐怕也没有人能说得清。因为当时的人们若能区分货币的真假,那些“山寨币”恐怕也就不可能流通了。
  不过,如果日本的考古学者们够勤奋够努力,还是有不少调查线索的。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新安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长30米,宽9米,重200吨。沉船内发现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金属制品,以及重达28吨、多达800万件以上的中国铜钱。如果好好调查分析这些尚未到达日本便沉入海底的中国铜钱,或许能从中找到区分“本銭”与“模鋳銭”的线索。
  为什么可以认定一艘在朝鲜半岛发现的沉船是开往日本的呢?因为根据沉船上发现的“至治三年”的木简,以及“網司”、“宮崎宫”、“東福寺”等文字。考古学者们判定:这是一艘从中国庆元(现在的宁波)开往日本的贸易商船。因为“至治三年”是元朝的年号,大约为公元1323年,而“網司”是当时中国贸易商人的官职名,“宮崎宫”即位于日本福冈的“筥崎宮”,日本三大八幡宮之一,“東福寺”即位于京都的临济宗大本山东福寺。筥崎宮与东福寺分别于1310年和1319年毁于大火,因此日本学者推测沉船上重达28吨的中国铜钱,很可能是用于筥崎宮与东福寺的再兴重建。因为在日本考古界还有一个著名的发现:建于1252年的镰仓大佛,其佛身的金属成分,与中国北宋的钱币成分极其相近(含铜量68.76%、含锡量9.26%、含铅量19.57%、含铁量0.04%),因此,在日本有一个流传的说法是:镰仓大佛是用北宋的铜钱造成的。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