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树下决斗的武士
樱花是日本精神文化的象征,日本人认为,樱花凋落之时,便生“物哀”之感。本尼迪克特曾用菊与刀两物概括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之处,其中的刀就是一把武士刀。日本人又有一种以樱花喻武士的说法,莫不是说较之樱花和菊花,那樱花和刀(即武士)更加相似?这就要追究到日本人的樱花情结和武士道精神的内在联系了。
武士道强调共性
樱花的一大特性就是: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而武士道精神正是强调这种共性,而欧洲武士则是注重个性的。但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终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所以,之前的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日本人不论是反对参拜的还是赞成参拜的,对小泉只有政见上的敌意,对其人格却都有些敬意,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宁愿冒天下之不韪,宁可在实现自己所在政治集团的理想后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
武士道追求短暂的辉煌
日本人认为樱花盛开之时并非最美,凋落的时候才是,而武士道崇尚的精神境界也是在片刻的辉煌中达到人生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结,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
所以武士的自杀并非如我们所想的是要洗刷耻辱,或是输不起,正相反这是源于其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或许
三岛由纪夫切腹自尽的时候便是此番境界。由此可见,所谓武士道精神似乎并没有正邪之分,只是稍显腐朽。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武士道并不代表日本,至少不能代表今天的日本,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它对商人的鄙视,而今天的日本商业文化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