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日本历史 > 日本武士道的渊源和内涵 日本武士道的利弊

日本武士道的渊源和内涵 日本武士道的利弊

彼岸花开 2016-04-11
日本武士道

武士道
  日本的武士道简单而言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忠君爱国,毫无畏惧的武士精神,武士道在日本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是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
  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的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的武士精神。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此外新渡户稻造的著作《武士道》已成为解读日本民族精神的入门书,是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在美国用英语写作而成
  渊源和内涵
  “武士道”一词在江户时代才出现,武士道的思想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融合重塑而成。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神道教、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如同欧洲中世纪出现的骑士精神,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
  新渡户稻造认为,对武士来说,最重要的是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死亡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倒在其次。如果没有完成责任所规定的事务,简直比死还可怕。认为切腹是武士唯一谢罪的方法的观点是错误的。浪人指的是武士畏罪逃亡或效忠的君主或国家灭亡却畏惧死亡的人。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克己”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这样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
  武士道的利弊
  优秀一面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质朴、胆识、礼节、信义、廉耻、武勇、忠诚、情爱、激越、豪爽、尚武等种种美德。只要武士忠于天职,就能得到荣誉。这种不计代价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使得武士不会避开堪称无谓的自我牺牲。被敌人团团围住,仍然英勇厮杀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标准看,并非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乃是武士由衷忠诚的具体表现。关于这一点,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不免有些奇怪,甚至是自杀的行为。事实上并非如此且类似于欧洲的骑士精神。
  受到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对一切来说,还在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奋力一试,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尝试来得好,因为武士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得失,而勇往直前。不过这种精神仍然无法阻止部分武士自阵中逃走,毕竟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武士道并非要人不管胜算多寡、将自己陷入困境的一味死战,武士必须智勇双全,无谓的牺牲性命是错误而愚不可及的行为。像是经常出现的城内守军开城迎击敌人的自杀行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审视一番。出城迎击围攻城堡的敌军,不啻是自杀行为,但要是能牵制敌军,让领主有时间击退敌军,就是忠义和英勇的表现,而不是自我毁灭的冲动。
  1600年伏见城最后两百名德川家守军,开城不断迎击西军,正是此类的英勇行为。当然,这种精神也能用来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有太平洋小岛上的日本守军高呼万岁的自杀式攻击。
  武士道仍长存于二十世纪的日本陆军及日本海军心中。武士道,和其他正式的行为规范一样,也有负面的地方。武士经常残酷的对待俘虏,因为俘虏放弃了武士道。许多武士的敌人在作战后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而遭处决。不像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和骑士被俘(通常会被监禁数年)可以用赎金赎回,日本人的作战方式从未采取用金钱换回俘虏的类似作法。武士或大名在战场上被生擒,通常都会不光彩地死在俘虏者的手下。
  残忍一面
  ‘叶隐’的著述者山本常朝一家的典故,也是令人发指。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罪者。武士大众,14、15岁开始实习斩首。如此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斩杀别人而不在乎的习性。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教育敕语所教谕,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这是武士为“奉公人”的心里准备,说来非常残酷不人道。举例说,佐贺锅岛藩第四代吉茂,年轻时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讨其喜欢的,即将此人之妻的坏话写在扇上,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近侍即将此呈报。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令他切腹。”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义的表现”。山本常朝也说,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令人震撼的武士道精神,大家都看过在二战时候的电影,日本军人当中有集体自杀的场面,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武士道精神(也有说法是因为二战时期日本军官在军中传说中国军人会极其残忍的杀害战败的俘虏,很多日本军人不投降),在那个时期的中国却出现了无数的汉奸与几百万日伪军。
  武士道相传也讲究义、仁、勇、礼、诚、名誉、忠义等德目,但实际上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
  中世纪的平安时代末期,源氏家族亲兄弟(源赖朝、源义经),骨肉相残。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
  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久秀叛逆弑君将军足利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武田义信因为不愿背弃三国同盟,仿效他父亲当初流放祖父未遂,被武田信玄勒令自杀。
  这样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
关键词: 武士道 日本 内涵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