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经济学的性质 里根经济学的权变性
非我族类 2018-03-22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的泥潭,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来改革经济的经济复兴计划,俗称里根经济学。对于里根经济学的性质界定,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里根经济学把“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完全抛弃了,是十足的复古。1982年初,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任主席马丁·费尔德施坦就曾说里根经济学的实施意味着放弃了35年以来支配经济政策的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由政府干预经济,扩大有效需求,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的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杜修平在《评里根经济学的“革命”》中指明“里根就任总统后,采用了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的理论,完成了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从需求决定供给转向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从大量增加政府开支以扩大需求变为大量减税以刺激供给;从膨胀性的货币政策转为严格控制货币数量的增加;从不断扩大社会福利等开支到大力减少非防务开支。”同时里根在送交国会的《1984年度总统经济报告》中阐述了他的观点:“长期以来,我一直深信,由于联邦政府奉行不适宜的政策,削弱了美国经济的活力及美国人民的繁荣。多此一举的政府法令,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浪费了现有的资本和劳动力。”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里根经济学是一个完全向后转的政策,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复古。
第二种说法则是认为里根经济学是对“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细微修补。杜修平在《评里根经济学的“革命”》中认为“里根经济学虽然与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背道而驰,但却在事实上殊途同归。”储玉坤在《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继续滞涨》一文中同样认为“里根经济学并没有跳出凯恩斯主义的窠臼,仍是沿用国家垄断资本的干预经济的老一套。”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点:第一“里根经济政策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庞大的财政赤字。”在其任期内,赤字预算在规模、增长速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而扩大财政赤字正是凯恩斯学派克服衰退,促进经济增长的法宝。其次,里根依据供应学派的理论,坚持着眼于刺激供应,使供应推动需求,减少国家干预。其核心办法就是减税,个人收入的增加会促使储蓄扩大,增大的储蓄从进而促进投资以扩大供应。凯恩斯学派则侧重于利用减税增加个人收入以扩大需求。但事实证明,美国从1981年减税以来,私人储蓄不增反减。1982年底开始的经济回升却是依靠了消费增长带动的。而这表明里根经济学中“凯恩斯的成分比拉弗的还多”。因此,可以推断出里根经济学虽然在理论上与凯恩斯经济学背道而驰,但在事实上却殊途同归,最终还是走回到凯恩斯经济学老路上来,而且,里根在搞赤字财政方面比他的前任们走的更远。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里根经济学尽管沿用了“新政”和凯恩斯主义部分内容,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新政”和凯恩斯主的否定,由此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转折。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不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或者新政实施过程中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的,需要国家干预。其次,里根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都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实行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补偿性财政政策实行“需求管理”,刺激消费;里根经济学则主张通过减税政策实行“供给管理”,刺激投资。虽然两者在国家干预的方向,内容上不同,但在干预的形式上却是相似的。而且二者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国家干预,而是要怎么样干预以及何种程度的干预。里根经济学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直接否定,而不是对国家干预本身的直接否定。因此里根经济学是适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从需求不足到供给不足这一巨大变化的产物,是驻足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基础,倚重于政策方面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在总结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之余,里根经济学是在没有先例,没有样板的前提下实施的,但里根经济学在理论准备和理论突破方面又有不同于“新政”之处:“新政”纯粹是作为一种政策而出现的,而里根经济学则带有某些理论色彩,里根经济学融合了供应学派经济学、货币主义和传统的共和党保守派等多种理论和观念,它不单纯的或绝对的依靠哪一种学说,而是兼收并蓄,在比较中做选择,从综合中见优势。由于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所以里根经济学的设计师们在不丧失根本原则的前提下与各种利益集团斡旋,通权达变。因此他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清晰的蓝图,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对原先的计划进行调整,甚至作了必要的妥协与退让。这正是里根经济学的“权变性”,而这也解释了里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哲学思想与里根经济学的政策措施的不尽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