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美国历史 > 冷战期间美苏的情报争斗:美国曾用高科技设备刺探苏联核武库

冷战期间美苏的情报争斗:美国曾用高科技设备刺探苏联核武库

非我族类 2018-02-07
\

 
  冷战期间美苏之间虽然有很多台面上的争斗,但更为精彩的还是没能放在台面上的间谍战,也就是情报斗争。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情报斗争是全方位、全天候的,其精彩程度绝对不亚于军备竞赛。本文将为读者展现的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出用高科技设备刺探苏联核武库的戏码。
  陶罐背后的惊人发现
  1985年12月16日,一个体积庞大的集装箱经过海路,被送达苏联远东港口纳霍德卡。与普通货物进关时的情形不同,这个集装箱一直被神秘的苏联人暗中监视着。他们在集装箱到岸的第一时间就将其团团围住,要求任何人不得靠近。一名长官模样的监视者手拿报关单,慢慢打量着――那上面注明“陶罐”,来源地是日本,目的地则是万里之外的西德。一位名叫“格雷斯特”的餐馆老板,正在汉堡等待着这批货物的到来。
  面对这份看似平淡无奇的报关单,那位长官没有丝毫怠慢。“搜!”他把手一挥,周围的同行迅速围拢上来,掀开了集装箱一头的货舱门。
  出现在搜查者眼前的,是一面由纸盒子砌成的“墙”。搜查者撕开其中之一的包装,露出来的果然是个精致的陶罐。乍一看,这些工整排列的纸盒似乎把偌大的集装箱塞得密不透风。然而,行动指挥官丝毫不为所动,只是轻轻抛出一句:“继续。”
  众人不敢怠慢,七手八脚地将一层层纸盒从集装箱中搬出。搜查进行到箱体约1/3长度时,异状出现了:纸盒之间似乎夹着什么别的东西。人们欣喜若狂,合力将剩下的陶罐掏出来扔在一旁,只见一台闪烁着大量指示灯的精密仪器,赫然盘踞在集装箱中央。
  这群神秘人做事的手法简单粗暴,毫不考虑货物是否会得到良好的保护。实际上,他们正是受克格勃差遣,此行的目标锁定了这个庞大得有些离谱的集装箱。几天前,埋伏在日本的一名内线传来绝密情报,称来自日本的重要货物将从纳霍德卡上岸,必须立即截获。潜伏特工无法搞清那件货物到底是什么,但这不妨碍他致电莫斯科,称此物干系重大。
  至此,事情的要害已经很明了,就是那台精密仪器。那么,这到底是一台什么样的设备呢?经过专家鉴定,这是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可以侦测和自动分析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对战略核武器常用的频段反应尤其灵敏。更重要的是,其自身附带的电池足够使用3个月。倘若克格勃无所作为,真的让这名“电子间谍”从远东沿铁路一直溜到德国,那么,苏联部署在西伯利亚腹地的庞大核武库很可能变得无密可保。
  从案卷中寻觅蛛丝马迹
  这桩间谍案的曝光,引起了苏联高层的重视。仪器立即被封存起来,送往专门的研究机构解析。与此同时,克格勃接到了封锁消息的指令。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克里姆林宫不想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以免打草惊蛇。
  针对性调查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高层下令一定要查清幕后主谋。他们首先把仪器进行试验性拆解,发现里面的部件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很难作为判断设备所属势力的依据。如此一来,克格勃只能将目光转移到这单货物的发货人和接货人身上。从日本到德国,一次跨国行动就这样展开了。
  有关后续调查的细节记录,至今仍被锁在俄联邦安全局的档案库深处,公众无法查阅。除了少数督办此案的当事人的只言片语,零星的俄文报道也是语焉不详。幸运的是,“军事评论”网站意外发现,俄语世界里缺失的内容其实可以在日文材料中我到。原来,承运这单生意的公司是受一家制陶企业委托运送这批货物的,当得知自己的货物无缘无故少了1/3而冒出了个铁家伙时,制陶企业的老板一怒之下把承运公司告上了法庭,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线索。
  东京地方法庭对该案进行了认真审理,最后却不了了之,其原因自然是事件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国际背景。即便如此,在调查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关键情况被透露了出来。
  据了解,这家日本承运公司的老板是一位美国公民,而且事情刚一败露,他便宣告“人间蒸发”。有意思的是,德国那边的接货人“格雷斯特先生”也曾在美国生活多年。而且,作为餐馆老板,他的生意并不算好,来客寥寥时居然还有闲情逸致从日本进口这么多陶罐。这一切都让克格勃将目光瞄向了大洋彼岸的老对头――美国中央情报局。
  种种迹象都将矛头指向美国。最终,苏联高层也采信了这一结论。时任克格勃副主席博布科夫曾在回忆录中专门提及此事,认定就是美国人将这件精密仪器搞到苏联来的。出人意料的是,莫斯科最终没有将事情闹大,而是把它压了下来。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戈尔巴乔夫出于维护苏美两国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而有意为之。当然,也有另一种解释:苏联方面故作不知,其实都是为了保护那位身在日本、提供了重要情报的潜伏特工。
关键词: 冷战 美苏争霸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