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时间 美苏冷战三个阶段
非我族类 2018-01-23
1947年4月16日,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发表演说,其中“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一句,首次提出了“冷战”一词。或许连他也没有想到,这个当时无足轻重的普通词汇,后来竟然导致北约集团15个国家的600万军队和华约集团8个国家的600万军队长达40多年的世界级对抗。
从历史角度观察,冷战主要指美国和苏联及其联盟国家在1945年至1990年的45年中,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军事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尤以军备竞赛最令人生畏。
在长达40多年的竞争中,双方的对抗格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势的美国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由于苏德战争的重创,使苏联综合国力与本土身处战场之外的美国差距明显。在军事实力上,苏联的战斗人员消耗巨大,军事基础工业设施也遭到严重损毁。苏联与美国虽然联手打垮了德国与日本,但虚弱的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挑战。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追求缓和,试图给冷战开始以来变得日益僵硬的美苏关系加温,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在这一总体格局下,苏联也在局部发起一些挑战性的扩张。1962年,赫鲁晓夫决定将42枚中程导弹部署到距美国本土仅140多千米的古巴。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全球美军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在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苏联被迫从古巴撤出导弹,危机才得以解除。这一阶段,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占据战略优势,苏联明显处于下风。
第二阶段:翻身的苏联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美国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再加上19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美国的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这一时期,苏联乘机缩小了与美国的综合实力差距,并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了美国。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0亿美元。从战略形态上看,苏联处于强势扩张之中,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与第一阶段相反,美国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这一阶段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并签署了《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这一阶段一直到1979年苏联的扩张行动顶峰。在随后的入侵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
第三阶段:苏联的崩溃
从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苏联开始全面收缩。里根上台后,美国经济得到快速复兴,并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而苏联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的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大幅度削弱了国家实力。在与美国关系上,苏联采取以软对硬的灵活姿态,积极谋求缓和美苏关系。在最为突出的核军备竞赛中,戈尔巴乔夫声称,没有人能够在核战争中获胜,也不能赢得核军备竞赛。苏联一再发动和平攻势,连续提出裁军建议,并单方面宣布停止核试验,争取实现“最低水平”的均势战略平衡,尽可能打消或推迟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由于体制僵化、经济衰退等复杂因素,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与国家的解体,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冷战也到此终结。
“冷战”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于1949年4月4日成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5月14日组成。美、苏的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世界大战系于一枚“电钮”的按动。由于疯狂的核竞赛,同归于尽的结果让谁也没有胆量启动“核按钮”。苏联、“华约”于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40多年的“冷战”才最终走进历史。而双方在这段历史中各个领域的较量,在20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值得人们回顾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