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的动因 英国殖民活动后来居上的原因
非我族类 2017-09-07
英属北美殖民地
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的动因
1607-1733年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13个殖民地构成后来美国的基础。
英国定居者的动机
宗教原因:英国国王亨利8世与教皇决裂并于1534年建立独立的安立甘教(Anglican Church)。亨利之女——女王伊利莎白一世在位时期(1558-1603),安立甘教牢固树立起英国国教的地位。天主教徒、非国教新教徒(如清教徒、贵格会教徒),遭到歧视甚至迫害。为获得宗教自由,很多英国人移居新世界。
政治原因:17世纪,英国出现议会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主义国王间的政治争端。先后经历内战(1642-1645)、处死国王查理一世(1649)、清教徒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1649-1658)、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以及“光荣革命”(1688-1689)最终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为了逃避政府的暴政和政治动荡,很多英国人移居殖民地。
经济原因: 16、17世纪很多英国地主圈地牧羊,赶走土地上劳作的佃农。无地农民迁往城市,许多人失业、负债。根据英国严厉的刑法典,债务人面临入狱监禁。为了开始新生活,自己拥有土地,很多贫困的英国人将眼光投向新世界。
英国政府的动机
争霸:为争夺世界的领导权,英国与西班牙发生冲突。英国船长霍金斯勋爵(John Hawkins)、德雷克勋爵(Francis Drake)率船队袭击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殖民地以及西班牙财宝运输船。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爆发,德雷克等人消灭了“不可战胜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此事件标志着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强权以及“海上主人”(Mistress of the seas)身分的出现。为了取得与世界强权国身分相称的殖民帝国,英国政府乃鼓励殖民定居。
经济利益: 在重商主义指导下,英国坚信殖民地将带来经济利益。殖民地将成为母国的原料产地、制造商的市场,为英国国库带来收入。
英国殖民活动后来居上的原因
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具有鲜明的特点:对殖民地采取掠夺式的统治;严厉控制向殖民地的移民;独尊罗马天主教;将国内的大贵族庄园制度照搬到殖民地。
殖民之初,西班牙人就征服并摧毁了印第安人创建的两个文明帝国: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和秘鲁的印加帝国。前者有人口1500万,后者有600万。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这里的印第安人几近绝迹。两大帝国的首府也成了西班牙人在美洲统治的大本营。殖民前夕,西属美洲的印第安人已有发达的农业和高超的采矿和冶炼技术。西班牙的征服一味强调掠夺和剥削,不想通过发展多样化的生产能力促进殖民地经济长期繁荣。禁止殖民地种植宗主国已有的作物,禁止殖民地之间进行贸易。西班牙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往来由塞维利亚市的商人操纵控制,不允许殖民地居民参与这种贸易。由此西属殖民地上难以形成一个推动社会走向繁荣的实业阶层。
即使西班牙本国人也不能随便移入西属殖民地,而必须向政府申请一张通信证。获准到美洲去的贵族、神甫、商人和农场主,数目大致相当于在国内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总之,西属殖民地从来没有经历过汹涌的外来移民浪潮,所有的殖民地都是作为皇室财业建立起来的。
在西属美洲殖民地,非天主教教派遭到歧视和迫害,甚至连印第安人也被强迫皈依天主教。殖民地上没有丝毫的宗教自由气息。
殖民地上的土地大都被大地主强取豪夺,构成人口多数的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谋生的途径有二:冒死下矿井;胼手胝足劳作田间。更加严重的是,西班牙竭力想把殖民地变成宗主国的复制品。整个殖民统治时期,西班牙专制政府始终严厉控制着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西班牙官员或者西班牙出生的一般平民,其身分地位优越于殖民地上出生的人。西属美洲殖民地划分为4个总督区,每个区都由死心塔地效忠宗主国的官员代表西班牙王室进行绝对统治。没有丝毫民主的气息,民众毫无权利,更谈不上有什么自治的经历。
较之西班牙,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呈现不同的特点:
首先,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过程中没有发挥多少作用,或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
英国君主或议会虽然口头上一再扬言美洲属地的所有权归英国,但对殖民地上人民的具体要求却不予理睬或虚与委蛇,不肯提供实际的财政支持。英王室所做的一切,就是向那些乐意出面或出钱进行殖民活动的私人或组织,颁授殖民特许状。只是到殖民地变得强大之后,英国政府才开始更弦易辄,限制殖民地的政治、经济自主权。然而由于欧洲列强之间殖民战争的牵扯,限制政策未能发挥多少作用。到19世纪60年代殖民战争暂告平息时,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结果酿成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战争。
其次,英国也不限制其他国家向英属殖民地移民。
英国政府甚至还积极鼓动或支持把两种人运到殖民地:非洲黑人;英国国内那些“不受欢迎的人”(包括数以百计的乞丐、罪犯。有些人并非真正的罪犯,而仅仅由于一点小小的过失,如偷猪、拿了人家一块面包、或是负债而进监狱。这些人一律被视为非“规矩公民”,乃抛弃他们,遣送至美洲。)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穷苦人(视美洲为希望之乡和避难所),同时也导致殖民地上种族、民族成份驳杂斑斓。
第三,英属北美殖民地上宗教多样性的特点也相当突出。
殖民初期,英国政府也试图建立单一宗教,如授予弗吉尼亚殖民公司的第二个特许状就曾规定:弗吉尼亚不能收留那些不承认英国对国教统治权的脱离派教派。但弗吉尼亚殖民公司没有理睬这一指令,允许脱离派教徒在殖民地建立垦殖区,1620年建立弗吉尼亚第一个殖民据点——普利茅斯的就是脱离派教徒。此后英国政府放弃了早先的企图,开始默认并最终采取宗教宽容政策。
“宗教宽容政策”:英国政府默认并最终采取宗教宽容政策的根本原因在于:藉此可谋取经济上的好处。殖民地被视为商业事务,应当为母国的繁荣富强效力,要有利可图,就必须吸引外来移民去开发殖民地资源。因此,在北美殖民地,外来移民受到殖民当局的欢迎,有的还获准建立自己的宗教机构。另外,宗教宽容政策的出台,与英国国内宗教“温和政策”的大背景分不开。总体上,殖民地时期,英国对于异教徒的宽容程度前所未有,但这一政策时紧时松。1640年“长期国会”召开后的20年较宽松,1660年王朝复辟后查理一世、二世的短暂统治时期试图确立宗教一体化。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容忍法案》,由此英国政府准许在新教三位一体神学论的范围内存在宗教上的多样性。从此,宗教宽容成为国策。
第四,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自然条件不及西属中、南美洲殖民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文明程度也较低下,且没有当地印第安人开采的黄金可供掠夺。不理想的客观环境使得早期殖民者唯有努力与自然环境进行搏斗。殖民者首先选择了农业。南部弗吉尼亚殖民地很快找到了致富的路子——烟草种植业。新英格兰人因地制宜,发展了捕鱼、木材加工和海外贸易。但农业是主要产业,到1776年殖民地上至少90%以上的居民是以务农为生,他们绝大多数是居住分散的小农场主。大地产者寥寥无几。
第五,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氛围比较宽松。殖民地的居民除黑奴外,享有同在英国一样的待遇,也即拥有英国人的权利和特权,如同生活在英国一样。按照较为民主的方式制订规章,管理殖民地,居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较强。基本处于自治状态。多数殖民地规定,成年男子,只要拥有50英亩土地,便有资格参加选举。
关键词: 英属北美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