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主义背景 尼克松主义内容
非我族类 2017-06-21
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背景
60年代末,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经济、军事力量有了很大增长。苏联的核武器接近美国的水平;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不断壮大,美国在朝鲜、越南发动的侵略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导致国内不断发生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改变了美国同西欧、日本的力量对比,使美国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对外战略越来越失去国内基础和国际条件。面对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尼克松就任后对亚洲政策和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尼克松主义处理了美国战后两度介入战事(朝鲜战争与越战)的矛盾;因为美国在未有正式承诺的国家作战,在技术上未有任何同盟含义的地区作战。
尼克松主义内容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1)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治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实行 “分级防务责任制”,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用缓和代替冷战,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巩固美国的战略地位。为此,美国一方面加强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提出“确保有效报复能力”的“充足”军事力量论和“一个半战争论”,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同时对付其他突然事变;另一方面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在欧洲实行对苏缓和战略,力图用缓和使苏联“自我克制”。
(3)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中、美、苏之间开展“三角外交”。尼克松政府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中苏之间玩弄权衡,借华压苏。
(4)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全球战略由攻转守的标志。
关键词: 尼克松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