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经济学》:罗斯福新政如何促进美国的崛起
非我族类 2017-04-25
近日,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所著的世界经济史经典著作《美国总统经济学》在中国出版。该书为我们深入分析了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在美国实施的一系列“新政”,并指出胡佛和罗斯福在美国大国崛起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前夕,人们还酣睡在一夜暴富的美梦中。后来的多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把1929年股灾的首要原因归为“信用过度膨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商业巨头不计后果的融资,导致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陷入长期债务,其数额高达330亿美元,而公司和个人债务更是高达10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赖市场的繁荣和扩张,一旦人们的购买力略有降低,就会给整个社会链条带来巨大震荡。为提升民众购买力,商家开始疯狂推行分期付款,没钱不要紧,银行借给你,你要做的就是不停地买、买、买……等经济大萧条到来,人们才发现自己被涮了,商品价格浮夸,贷款利息过高,很多债务人的全部工资都被用来抵偿贷款,等人们的钱包变得空空如也,经济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大萧条对多数人是坏事,但对在野的美国民主党来说却是个机会。在民主党的“笔杆子”查尔斯·迈克逊的引导下,当时在任的胡佛总统成了替罪羊。人们把乞丐用以取暖的旧报纸称为“胡佛毯”,把雄兔子称为“胡佛猪”,把贫民村称作“胡佛村”。把过错都推给胡佛总统一人,是有点冤,不过在经济危机严峻形势下,胡佛应对不力也是事实。比如,他把大萧条说成是“外国”造成的,归咎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浪费和破坏。1930年,“国际苹果托运人协会”为了处理滞销的苹果和就业问题,把苹果以5美分的价格赊给失业者,结果在当年11月,纽约大街人行道上挤满了6000名苹果销售员,堪称“最炫小苹果”。很快人们吃恶心了,曼哈顿一些特定街区开始禁止当街销售苹果。
把胡佛和罗斯福对穷人的不同态度做一个对比,很耐人寻味。胡佛出身贫寒,9岁就成了孤儿,由叔父带大,按理说他的经历更能对穷人感同身受,但是在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上,胡佛表现得过于“高冷”了,他只愿同一些济贫机构打交道,而不愿去面对个体的穷人;而罗斯福出身豪门,典型的“高富帅”(罗坐了轮椅后,高度要打个折扣),但他却能慷慨地对穷人施以援手,甚至绕过公益机构直接给低收入者派钱。胡佛显然不如罗斯福更了解时局。在1932年总统大选前夕,胡佛对助理说:“我们完蛋了,现在反对我们的是600万失业者、1万名要补助金的穷人,以及那些种了玉米却卖不出去的农民。”而罗斯福极高的个人威望和执行力却令人耳目一新,威尔·罗杰斯曾这样描写罗斯福:“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事实如此,人们拥护他所做的一切,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烧得好啊,我们总算点起了一把大火’。”
美国自建邦之日起,推行的就是以无形之手主导的市场经济,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说过:“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但是到了大萧条时期,眼前的形势已变,很多食不果腹的人们希望政府能有所作为。正如《美国总统经济学》中所说,胡佛和罗斯福之间的竞选是“两种政治哲学之间的竞争”。胡佛把它视为个人主义对严格管制的挑战;罗斯福则认为胡佛的理论是让富人更为富有,让富人手指缝里的残羹冷炙落在普通人头上,而他(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
时势造英雄,罗斯福对决胡佛,取得胜利后,主政白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条令,涉及金融、就业、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计划生育、社保福利、文化、科技、医疗等诸多领域,没过多久,一个崭新的世界头号大国出现了。
罗斯福新政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中国在改革初期和接下来的改革深水区,都曾遭遇或即将遭遇,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些各行各业的操盘大佬,以及想在大时代里过好小日子的普通人,都可以读读这本《美国总统经济学》,毕竟笔者所述只是挂一漏万,管中窥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