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美国历史 > 美国电影的特点 美国影视文化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美国电影的特点 美国影视文化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彼岸花开 2016-03-29
敢死队

敢死队
  美国电影在现在的市场中已经成为具有十足竞争力的强劲对手,美国电影的成功在于其中所渗透的文化和其精湛的制作能力以及用心的营销技巧等。美国电影的成功应该成为我们借鉴学习的典范。
  美国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典范,一方面是为了获利而向大批消费公众销售的娱乐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制作资金的充足也形成了电影文化的良性循环发展。应该承认美国电影为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贡献,它的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及其不断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的。
  美国电影的特点
  首先,美国电影充分认识到了电影的娱乐性本质,并采取各种方式和技术手段去张扬电影的娱乐性。实际上,我们应该抛弃用纯艺术的观念去看待电影的传统做法。要认识到,电影自诞生起便是一门大众化的视听文化形式,同时也是一项工业生产。作为一项特殊的生产形式,首先应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的需要。美国人在电影发展的早期就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把电影定义为娱乐,并通过经营这种娱乐行业,来获得商业上的利润。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引起了世界的轰动,也为制片人、投资人赚足了钱,然而他的另一部名片《党同伐异》虽然拍的也相当得出色,但由于电影的艺术理念太超前,缺乏相应的娱乐性,观众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最后影片的票房收入以失败而告终,格里菲斯也从此一蹶不振。这充分说明电影创作要占领市场,就必须赢得观众,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也就是说电影作为一门大众化艺术首先应该重视大众的审美心理,它应该尽可能地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要。不管何种类型的影片都应该拍得精彩好看,要让观众在流动的五彩缤纷的银幕世界里,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审美的满足。人类有追求娱乐的天生本能,电影作为一种大众的审美艺术形式,它自然不能忽略人类内在的娱乐生理机制。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热衷于娱乐性电影,也不难理解人们对一些喜剧性的、猎奇性的、刺激性的、枪战武打的娱乐性大片趋之若鹜了。因为人们在这类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情与爱、生与死、沉与浮之中,释放着一些被抑制的潜意识,或者激起对现实环境缺憾的一些幻想,从而在影像视听艺术世界之中获得某种娱乐性的审美满足。由此可见,电影艺术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愉悦,然后才是认知世界、阐释人生和表达理想的审美思考。
  其次,美国电影以各种视觉造型和高科技手段打造了影片的奇观性。好莱坞电影的奇观性更多地体现在它的文本构成和视觉形象的创造上。也就是说,美国娱乐影片的制作大多是一系列奇观元素的综合,并最终形成一种冲击力极强的视觉效果。所谓奇观性无非是指电影构成因素的非常规化和宏大化,它具体体现在影片的结构、情节、人物、场景、画面等诸多方面。电影的奇观性来源于大制作和大投入,早在上世纪初,由于大金融资本的介入和电影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好莱坞就开始制作大规模豪华影片。如米高梅电影公司推出的《乱世佳人》,影片对美国南北战争进行了史诗性的反映,对主人公跌宕多姿的爱情处理也非常有特色,还有火车站广场那庞大的伤兵队伍、亚历山大城那场映红了半边天的熊熊大火等宏大场景,以及克拉克·盖博、费雯丽等靓丽明星的出演,再加上当时还很少见的彩色技术的使用,无不使影片充满了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使电影这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对观众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此后电影的奇观性一直是好莱坞电影获得票房的杀手锏。在当代,电影面对电视的挤兑,更是以其眩目的奇观性提供一种电视无法望其项背的独特的视觉体验。一些巨型的灾难片、科幻片和剧情片大量地涌现,如《大白鲨》、《外星人》、《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珍珠港》等影片,以高科技的优势,创造了令人瞠目的电影奇观,吸引了世界各国观众的眼球,并为之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美国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其影片内涵往往具有超越性。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策略是全球化的,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观众以获取商业上的更大利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美国电影首先在影片的思想内容上打起了所谓“人性”大旗,试图以超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阶级以及不同的政治文化差异的电影文本,来实现其全球化的目的。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是以一个典型的德国人良知的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而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为底本创作的影片,显然人道主义精神是这部影片重要的思想背景,没有这个背景,犹太人在战争中所经受的非人的磨难就缺乏强有力的理性冲击;没有这个背景,也就不能够引起世界不同民族和阶级人们强烈的同情感。美国人善于将带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化做为影片中的视觉造型,将消费群影像转变成人性的对象,从而使影片魔力般地吸引了世界各国不同的观众。为了实现电影的超越性,美国人还采取了多元文化杂合的方式来进行电影创作,以试图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人们的审美需要。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多民族的到来和融汇使得这个国家从建国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就决定了美国电影文化的多样性。随着20世纪后半期全球国际化步伐的加速,多元文化元素的聚合就迅速演变为好莱坞电影的主要生产方式,从而使美国电影的生产不仅能够为本国观众提供娱乐文本,而且也让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文化因素,并从而喜欢上这种电影文化。为了实现电影文化的多元性,好莱坞早就以开放的姿态聚集了世界各国大批的影艺人才,如来自瑞典的英格利·褒曼、英国的费雯·丽、澳洲的梅尔·吉布森,以及中国的成龙、李连杰、吴宇森等著名艺人。这些不同国籍、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汇集到好莱坞,为美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影片的叙事选择和人物塑造上,美国电影除了描绘和反映本国的现实之外,也在极力地去描绘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现实和故事,以吸引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观众。如美国电影中有关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片《末代皇帝》和《花木兰》等就是典型的例证,在动画片《花木兰》中,迪斯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演绎了中国这个家喻户晓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美国电影还推出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学名著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如《理智与情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影片,采取这种方法去向海外推广美国文化,真可谓取得了文化输出和商业利润的双丰收。
  可以说美国电影正是牢牢抓住电影的大众文化本性,并依靠其娱乐性、奇观性和内涵的超越性等特点形成了其电影在世界市场商业上的强势地位,使用这种策略,不但形成了美国电影的良性循环,也大大促进了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
  美国影视文化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1.增强对中国影视市场的开发
  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大量的影视产品和产业链进入中国。美国影视企业借着财力雄厚、规模庞大、技术领先和产业链成熟等优势,不断增强资本投入、进军中国影视市场。美国影视产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DVD和手机等各种媒介出现在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泛滥成灾”。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每年的美国电影引进名额增加14部——原来是20部,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
  2.利用高科技手段引领市场
  对美国影视而言,电脑特技如今是确保票房的一大热点,其成本甚至超过了大牌导演和明星的片酬。全球四大电影特效公司工业光魔、维塔数字、数字领域和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几乎垄断了我们所看到的各类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尤其是排名第一的工业光魔,据称电脑技术仅次于美国军方。国内观众的视听习惯已被国外、尤其是美国的高科技制作的影片所熏陶、感染甚至麻醉,电影《阿凡达》、《变形金刚》的高超特效让国内电影人大呼“狼来了”。
  3.利用跨国大企业占据市场优势
  美国影视大企业发展成熟,如好莱坞旗下的华纳兄弟、派拉蒙、新线等各大电影公司和迪斯尼/ABC、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亚康姆集团Viacom [4]等年产值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大企业,其产业化经营水平高,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制作、销售影视产品,让影视业成为全球性产业。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人民币,约合4亿多美元,而2009年美国电影全球票房创纪录达到299亿美元[5]。对比下,规模小、竞争力低、出口少的中国自主影视业正备受挑战。
  美国影视文化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1.对中国观众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多重影响
  美国影视文化热衷表现尊重人权、追求民主和法制、歌颂英雄主义、追求自由和公平等主题,探讨反战、环保、能源、灾害等重大问题,值得思考和借鉴。美国影视文化形成成熟的产品生产模式,不断从当代人类的切身利益出发寻找艺术和审美上的突破点,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另一层面,美国影视文化中同样频繁出现个人主义泛滥、性开放、暴力化社会、高智商犯罪、毒品泛滥等文化符号,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中国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价值观影响甚大,甚至扭曲他们的意识形态认知和言行。此外,美国影视文化作品中一些夸大和臆造的中国式形象和问题是过分偏见的。
  2.对行业竞争对手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影视观众今天形成了“美国式口味”的试听习惯,为了迎合他们,各国本土媒介也在尝试用美国化标准来制作产品。比如,张艺谋、陈凯歌早年的电影《活着》、《霸王别姬》等正是迎合西方影视模式和受众口味,在西方获得认可。美国影视作品的优势,吸引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学习、模仿和改进,包括在剧本创意、电脑特效进步、影视版权保护等差距明显的行业现状上,促进着整体影视文化质量的提升。
  但是,目前中国影视产品大量缺乏原创性,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过分模仿和抄袭欧美国家的优秀作品,比如湖南台模仿美剧《丑女贝蒂》拍摄的电视剧的《丑女无敌》、上海卫视模仿欧美真人选秀节目推出的《中国达人》以及一些电影公司模仿美国电影剧本摄制的各类电影,如张艺谋的《三枪》就改编自科恩兄弟的《血迷宫》。
  3.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会贯通
  美国影视文化的大肆流行,被人担心造成文化全球化而引起世界文化同质化。也有学者认为地区传统文化可以和美国文化融会贯通,促进共同进步。美国影视文化优劣并存,不能一锅端的全部“美国化”,也不能闭关锁国、拒人于千里之外。汤林森认为,诸如医疗保健、饮食卫生、教育机会、民主等文化行为应该是普遍适用的,同质化“具有潜在吸引力”。所以,有价值的多样性的文化符号可以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交融和升级。
  另一方面,美国影视文化的强势,削弱和压制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自主影视作品中的延续性。比如电影行业,像早期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和反应国民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数量和质量正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模仿好莱坞模式兴起的高成本、明星扎堆的商业大片,和剧情穿越、拜金、恶搞等文化泡沫横行。著名影视人高希希认为影视创作要“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经典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时代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