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时期的通货膨胀
非我族类 2018-02-08
罗马帝国虽然是泱泱大国,但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经济管理也非常涣散。耶鲁大学著名历史学家米哈伊尔·罗斯托夫采夫(将经济“硬数据”应用于古代史研究的先驱)在20世纪上半叶曾这样写道:“在奥古斯都及其继任者统治的时期,贸易几乎是完全自由的,对个人来说商机无限。”罗马的赋税不重,只征收5%的遗产税和很少的跨省贸易关税。
如你所料,奥古斯都改进了罗马的税收制度,将横征暴敛的包税制改为货币缴税制。农民们向财政部一次性缴纳一笔费用(通常通过拍卖的方式), 取得在特定的居民区内,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收取实物税的权利。在奥古斯都实施税制改革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政府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急需增加财政收入,导致赋税不断加重。当税收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皇帝的选择就非常有限了。那时候还没有长期国债,因而财政赤字不能成为选择。古代经济是一种现金经济,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钱币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财政增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征收一种隐性的通胀税,这种税叫作贬值;要么去偷窃。出卖国有土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国有资产毕竟有限。因此,将富翁的资产充公的做法出现了,而且愈演愈烈,巴特利特把这种行径称作“反财富战争”。
还有一种做法是,每逢新皇帝登基或取得重大军事胜利时,就向民众征收贡金。皇帝们只要有一点儿功绩就把它吹嘘成值得收取贡金的重大胜利,卡拉卡拉皇帝(公元198~217年在位)就乐此不疲地使用这种伎俩,历史学家罗斯托夫采夫把这种做法称为“赤裸裸的抢劫”。有一件事更能预示社会将会动荡不安:国家在向民众征收贡金的同时,还给军队发放奖金。每个新皇帝登基,军队的奖金数额都会增加。新皇帝想用钱换取忠心,这很容易理解,但是,军队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即刺杀皇帝将会得到更多的奖金。
卡拉卡拉皇帝在位期间可能是罗马帝国唯一一段走下坡路的时期。他的统治是塞维鲁王朝的一部分,该王朝由他的父亲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创建。父子二人都是靠血腥暴力手段登上皇位的,塞维鲁临终前在病榻上告诉他的儿子们:“(和兄弟)要和睦相处,要把士兵养得强壮,其他人则不用放在眼里。”塞维鲁坚信,为了政治权力,必须坚持不懈地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
塞维鲁王朝建立于公元193年,这一年又被称作“五帝之年”,当时罗马刚刚告别了科莫德斯皇帝12年朝令夕改、变化无常的统治。科莫德斯在公元192年的最后一天被刺杀,他的继任者佩蒂纳克斯皇帝因试图削减禁卫军的权力和军饷,于公元193年3月被刺杀。接着,禁卫军对皇位进行拍卖,元老院成员狄图斯·尤利安努斯以付给每个士兵25000塞斯特斯(4塞斯特斯铜币折合1迪纳厄斯银币)登上帝位。他成为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让迪纳厄斯贬值,钱币中的含银量从87%降至81.5%。公元193年6月1日,尤利安努斯死于心狠手辣的军事指挥官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之手。尽管元老院和多瑙河、莱茵河地区的军队承认塞维鲁为皇帝,但他还必须战胜其他两位觊觎皇位的将军。为给军队发军饷,塞维鲁下令将迪纳厄斯币的含银量降到78.5%。那年年底,塞维鲁的两个竞争对手都死了。公元194年,塞维鲁再次下令将迪纳厄斯币的含银量降至64.5%,到公元196年年底,迪纳厄斯币的含银量又降到54%。爱德华·吉本这样评价塞维鲁:“他的座右铭和他的所作所为使罗马的子孙后代深受其害,他们认为塞维鲁要为罗马帝国的衰落负主要责任。这样的评价是公正的。”
公元211年,塞维鲁去世,他的两个残暴的儿子卡拉卡拉和盖塔开始争夺皇权。兄弟俩相互仇恨、势如水火,很快卡拉卡拉就把盖塔杀死了。他们的母亲为了让兄弟俩和解,安排了一次会面,结果卡拉卡拉当着母亲的面杀死了盖塔。这一举动对他的帝位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凶兆,5年后,卡拉卡拉被一名禁卫军成员杀死。禁卫军长官马克利努斯取而代之,此人注定也是一位短命的皇帝,塞维鲁家族成员很快杀死了他并夺回皇位。此后,皇权一直掌握在塞维鲁家族手里,直到公元235年塞维鲁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杀。亚历山大之死引发了罗马长达半个世纪的内战和经济衰退。公元235~284年,我们称这段时间为三世纪危机,有25 人先后称帝。在此期间,罗马帝国被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内战不休,虽然后来罗马帝国得以保存,却为此付出了制度的代价—民主制度被彻底破坏,变得一文不值,就像罗马的银币一样。到284年,迪纳厄斯币成了含银量只有2%~5%的代币,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直到完全失去控制。贸易变成以物易物,税收制度退化到实物制。没有了钱,长期贸易也无从谈起。随着规模经济的消失,罗马帝国的繁荣不再。
只要在罗马遗迹上走一圈,你便能理解吉本所表达的哀伤。一些建筑物确实非常高大,但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宏伟。它们被称为遗迹自有原因,美国人总是对罗马、开罗、东京和孟买这样的古城非常着迷,因为在美国见不到现代建筑和千年古迹并存的景象。然而,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历史古迹却随处可见。直至今天,欧洲国家的施工单位在开挖一块地皮,准备为新房子或新大楼浇筑混凝土地基时,仍能挖出很多古钱币,人们对此司空见惯。世界各地的古玩店里都有大把罗马帝国时期的古钱币,价格非常便宜,花不了多少钱就能买到罗马帝国多个时期的银币,但那些银币的含银量很少。
早期的银币才是真正的银币,奥古斯都时期的银币含银量高达95% ,甚至更多。关于这种银币的价值,阿兰·彭斯说:“为了使大家明白这种钱币对罗马人的价值,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军队一名士兵的年薪是200~300迪纳厄斯币,分4个月付清;一名军官一年能赚10 000迪纳厄斯币;一名高级军官的年薪则高达25000迪纳厄斯币。”
奥古斯都比他的前任和后任统治者都更懂得这枚比10美分稍大的迪纳厄斯币的价值所在。它的价值不在于它对财富的存储能力,而在于人们将其作为一种交换的媒介。比起罗马人发明的混凝土,一种受信任的货币才是经济稳健的基础。然而,如果管理不当,货币也会贬值。
货币贬值是一个通过减少钱币中有价金属的含量来降低钱币价值的过程。可能人们会以为除去一些不可避免的杂质,一枚银币应该是由纯银铸造的,就像人们以为1美分的硬币是由纯铜铸造的一样。事实上,现在的1美分硬币主要是用锌铸的,只含一点儿铜的成分。但这没关系,因为美元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法定货币,它的价值在于社会对其有效性的广泛认同和信任,而不在于它能否体现一种金属的价值。现代人都能接受这种观念,所以我们认可纸币、带有潦草签名的支票,以及银行卡里那些进进出出的数字的价值。古代可不是这样,在那时货币就是金属,金属就代表了价值。
用金、银、铜来铸币不仅仅是一套工艺流程,一个帝国要兴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人们相信它的钱币是纯金属铸造的。然而,一旦国家的威望得以确立,帝王们便面临降低钱币中的金属含量的巨大诱惑。试想一下,将100个纯度为99.9%的金币铸造成110个金币,这些金币看上去和原来的金币一模一样,但含金量只有90%,剩下10%的成分是铜。这样,这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便增加了大约10%,增加的这部分货币实际上是额外的钱,图拉真就是这样让货币贬值的。
在图拉真统治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迪纳厄斯币的含银量为93.5%,公元107年含银量降至89%,相当于每一枚钱币中有0.16克银的净损失。这样一来,图拉直就比以往任何一个皇帝都要阔绰,他把这些钱主要用在了支持军事行动上。有人认为图拉真这样做的初衷不是为了间接收税,而是为了维持金银比率的平衡。但无论如何,这次货币贬值的幅度很小,罗马文明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公民们对此几乎浑然不觉,他们何必在意这些?那时,元首制确立已有一个多世纪,货币的含银量降低对民众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知道。
后来的皇帝每逢遇到财政压力,都会不约而同地“求助于”货币贬值。国家的开支增加了,这主要是出于军事需要。在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统治时期,迪纳厄斯币的含银量已低于75%,到塞维鲁王朝末期更是跌到40%。最后,货币贬值使迪纳厄斯币中的含银量只剩下2%,这象征着罗马文明的彻底衰落。这些迪纳厄斯币是用铜做的,只在表面镀了一层薄薄的银,常常是刚发行不久,表面的银就被磨掉了。
一旦公众反应过来,货币贬值的把戏便会失灵。商人们提高了商品的价格。即便某个皇帝只铸造了少量含银量较低的钱币,这些低纯度货币也会把高纯度货币逐出市场。人们把坚挺的高纯度货币囤积起来,只使用疲软的低纯度货币。金融家托马斯·格雷欣(1519~1579年)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向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描述这种现象,同时敦促女皇恢复英镑的质量。他的这个理论在今天被称为“格雷欣法则”。
货币贬值还产生了第二个影响,即它让公众产生了通胀预期。10%的通胀可以骗公众一年,第二年人们也许还感觉不到通胀来临,但到第三年人们就会产生通胀预期。商人们不会坐等劣币降低他们的利润,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通胀预期提高商品价格。整个销售链上的商人都会这样做,任由通胀像瘟疫一般在国土上横行肆虐。试问政府如何控制?通胀是一个谜一样的难题,一直没办法解决,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理论以及种种现实世界的实验才破解了这个难题。
文 | 格伦·哈伯德 蒂姆·凯恩
摘自《平衡:从古罗马到今日美国的大国兴衰》,中信出版社
关键词: 塞维鲁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