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娅公主的摄政生涯和俄国的西化改革
非我族类 2017-08-09
索菲娅公主
历史常常只是成功者的注脚。索菲娅虽然最终在与弟弟彼得的宫廷夺权中失败了,但早在17世纪末,她是莫斯科公国的最后一位实际掌权者。1682年到1689年间索非娅摄政七年,这段时间是俄国彻底转向西化的前奏。在经历了宗教大分裂后,旧信仰派和宗教改革派之间的冲突,外来势力和新移民的迁入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激进的社会改革动摇了特权阶层的利益,两次克里米亚远征的失利所引发的动乱都是一并导致索菲娅下台的原因。
索菲娅的摄政在俄国女性史上是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她的出现标志了古罗斯女性向现代女性的转折。在她之后,18世纪的俄国出现了持续近一百年的女性统治期。
后世关于索菲娅的形象都将其描写成为臭名昭著、心狠手辣、试图从弟弟手中夺权的篡位者,而彼得大帝在俄国的光辉形象自不必多言,19世纪列宾在给索菲娅的肖像画中将其描绘成面容狰狞目露凶光的模样。受到这些带有记叙者们主观偏见的影响,后世对索菲娅的印象也渐渐淹没在彼得的阴影下。但如果细细体量进入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如果不是拥有超凡的意志力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她又如何能够在那个火山熔岩般暗流涌动的年代脱颖而出?
自由
17世纪末的莫斯科公国,深宫大院里的女人们的命运并不比外界平民的生活优越多少。她们像是被圈养在铁笼里的金丝雀,命运从出生起就谱写好了。彼时的俄国还执行的是长子继位的原则,公主们要么作为联姻方嫁出去,要么前往修道院孤独终老。作为欧洲为数不多的信仰东正教的国家,多数莫斯科公国时期的公主们的命运只能是后一种。
她们日常的闲暇活动也极其枯燥单调,天气好的时候能在宫廷花园里荡荡秋千,散散步,冬天偶尔能在雪橇上滑滑冰,仅此而已。只有在需要参与重大宗教仪式或宫廷娱乐活动时,她们才有机会露面,而平日里对于她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祷告,终日祷告。
那个年代对女性的要求在一本16世纪广泛流传于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训诫书籍《治家格言》里有清晰的表述,顺从是唯一的美德。然而,索菲娅自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主见来,老阿列克谢所有的孩子们在10岁左右时都接受了基本的识字教育,此外索菲娅还额外要求与她的亲哥哥——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费奥多尔一同上课。他们的老师是神学家西梅翁·波洛茨基(Симеон Полоцкий,1629-1680,白俄罗斯人,是俄国十七世纪启蒙运动和神学拉丁化的倡导人之一)。她不仅与费奥多尔一同学习了古希腊哲学,神学,雄辩术,还精通波兰语,能用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
年少时起她就以拜占庭的普尔喀丽娅公主为榜样,对于她来说,隐隐约约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对自由的渴望无时不刻不与权力相关,毕竟,拥有了权力才有可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而她幻想着有一天能与普尔喀丽娅公主一样,登上权力的宝座。
老阿列克谢死的很突然。按照长子继位的原则,索菲娅的亲哥哥费奥多尔登基。然而费奥多尔自幼身体羸弱,仅仅六年后,还没来得及生下继承人就病逝了。此时的罗曼诺夫王朝第一次面临谁来继位的问题,按照顺序只能是费奥多尔和索菲娅的亲弟弟伊凡,但伊凡智商不高,身体也不好。接下来就只能是老阿列克谢第二任妻子的儿子——小彼得了。
1682年索菲娅25岁,彼得只有10岁。此时俄国的统治阶层分化为两派:一派代表着老阿列克谢第一任妻子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利益,即以索菲娅和伊凡为一系;另一派代表着阿列克谢第二任妻子纳什雷金家族的利益,即彼得和他年仅31岁的母亲为代表。这对于索菲娅来说是绝好的政治机遇,以她的性格,与其在修道院孤独终老,不如拼搏一番掌握自己的命运。
同年,索菲娅利用了射击军对统治阶层的普遍不满和愤怒,散布谣言将仇恨的矛头对准了纳什雷金家族,彼得的亲舅舅和纳什雷金家族其他几名成员被射击军残忍的杀害。6月8号,25岁的索菲娅在杜马会议的支持下,成为伊凡和彼得两位皇帝共治的实际幕后女摄政。
为彼得搭好舞台
很少有人知道,俄国的西化改革实际上在费奥多尔三世在位时就已经开始了。费奥兰多和索菲娅两人从小接受的是拜占庭宫廷文化的教育体系,懂得希腊语和拉丁语,有着极为出色的人文素养。
那个时候的莫斯科公国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俄土战争,元气尚未恢复,国内官僚制度腐朽而臃肿,波雅尔杜马整天无所事事毫无作为。费奥多尔虽身体羸弱,却有着极为开阔的视野和坚定的意志力,他自15岁登基起,就大刀阔斧的对俄国进行了自上而下、涉及面极为广泛的改革,为后来的彼得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世纪后期,西方模式的邮政系统在俄国境内出现了。费奥多尔在位期间,开办了第一家世俗印刷机构。70年代,生活在莫斯科的外国人达到15000人,这些人尚且不包括伴随着东乌克兰的并入所带来的来自基辅的更为开放和更有文化的牧师,以及来自波兰前往俄国进行商贸活动的贵族。
新移民和新技术的出现不仅促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还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精湛的手工技巧,激发了俄国国内贸易的活力,这些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费奥多尔在位期间,废除了按贵族出身担任高级官职的门第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以对国家做出的实际贡献和行政职能为标准。他三次降低赋税,减轻刑罚,加紧对国家法律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这些激进且广泛的改革触及了波雅尔贵族和特权阶层的根本阶级利益,同时新的改革与保守的旧信仰派间的冲突也愈加凸显,这段时间因为各地动乱频发也被称为俄国的暴动年代。
从小和哥哥费奥多尔一起学习的索菲娅,对改革的认识与之大体是一致的。但索菲娅非常清楚正是由于哥哥激进的改革触及了内部特权阶层的固有利益,1682年推动她上台的射击军暴乱的深层原因正是如此。索菲娅十分清楚自己当下的摄政既不具备合法性,又并没有十分稳固的政治根基,所以她以相对妥协的方式试图安抚改革引发的各个阶层的“愤怒“。但事实上,她的结局是注定的。费奥多尔触及的利益波及面之广已经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惯性如此之大已不在她的掌控之内。
索菲娅摄政期间有一位极为得力的助手,瓦西里·戈里岑公爵。他是一位说拉丁语,完全西化的俄国贵族。戈里岑开明、仁慈,极具外交手腕。他在大力普及俄国的基础教育和外交领域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7世纪的俄国还没有完善的世俗化的基础教育体系。1687年,索菲娅按照哥哥费奥多尔的遗愿,将几个私办学校合并为俄国第一所官办的世俗化学校: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学制为8年,持续学习时间12年。基础课程设置有希腊语,拉丁语,语法,神学,哲学和雄辩术。第一批老师由博学的希腊教士任教,这个学校即是后来的РГГУ俄罗斯国家人文大学的前身。戈里岑为了普及教育,极力劝说贵族阶层将自己的孩子们送入这个学校,并将这些人送到西欧先进的国家进行学习,这批人长大后成为彼得时期最为重要的人才储备来源。
外交上更是精彩纷呈。1686年在戈里岑的主持下俄国与波兰签订了《永久和平条约》,确定了俄国获得包括基辅在内的东乌克兰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另一个是1689年与中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国的边界问题。然而他在1687年和1689年两次打击克里木鞑靼人的远征上的失利最终耗尽了贵族和特权阶层对索菲娅的支持,随着彼得的逐渐长大,索菲娅与彼得之间的摊牌已经越来越不可避免。
1689年,索菲娅率先下令射击军追杀彼得,17岁的彼得由于小时候在宫廷暴乱的杀戮中所遭受的阴影和恐惧,自己一个人连夜策马逃到了郊区的教堂。与此同时,国内的贵族势力暗中倒戈纳什雷金家族,索菲娅被捕并被送进新圣女修道院。
最后一搏
有些人的一生仅仅为几个瞬间而存在。索菲娅就是如此。
她幼年时母亲早逝,19岁父亲去世。25岁哥哥死后成为俄国的女摄政,在位七年,彼得17岁时她在宫廷夺权中失势被送进修道院。即便如此,十年后,索菲娅身在修道院中还暗中指使了一次射击军的复权行动。她顽强的生命力最终伴随着每日新圣女修道院祷告的钟声,于五年后彻底熄灭了。
拨开凸显在她一生中的对权力的争夺,索菲娅有着令人震撼的傲视时代和命运对其身份的束缚的力量。这种力量无以比拟,不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