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之后的三百余年罗曼诺夫王朝何以成为女性的王朝
非我族类 2017-08-09
罗曼诺夫王朝
17世纪罗曼诺夫王朝的婚姻政策
17世纪的罗曼诺夫王朝无疑有着巨大的女性优势。在那个儿童死亡率远高于出生率,女孩的出生率又高于男孩的时代,皇帝基本还在青少年时期就继位登基。罗曼诺夫王朝的开朝皇帝米哈伊尔一世10岁就登基继位,他的儿子16岁,彼得10岁。由于俄国男性的平均寿命远低于女性(迄今仍是如此),17世纪罗曼诺夫的皇帝男性都没有活到超过50岁:米哈伊尔一世活到49岁,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46岁, 费奥多尔·阿列克谢维奇不到21岁, 伊凡五世29岁。公主的寿命则从42岁到70岁不等,大部分都跨过了50岁的门槛。
一个事实是,罗曼诺夫家族中的女性在17世纪的欧洲皇族中一直处于谱系隔离的状态。彼时,帝俄公主们的联姻对象必须是贵族,且为东正教信仰,后者则是她们在1710年之前无一人外嫁出去的直接原因。17世纪的莫斯科公国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频发。罗曼诺夫家族需要通过广泛的与来自境内各个阶层的贵族家庭联姻,以巩固自身在公国内部的统治地位。
彼得时期的联姻政策
费奥多尔·阿列克谢维奇(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死后,罗曼诺夫家族的两个分支为皇位的争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一个分支代表阿列克谢·米哈伊洛夫(彼得大帝的爸爸)的第一场婚姻,另一支则代表的是第二场婚姻的利益。前一个分支中唯一存活的男性子嗣是伊凡五世,他从小体弱且智力不高,后一个分支的男性子嗣则是10岁的彼得(彼得大帝)。
1682年,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公主发动宫廷政变并取得了胜利,成为当时两位同时执政的皇帝——伊凡和彼得的幕后实际掌权者。两位皇帝同时执政在莫斯科公国时期绝无仅有,多少遗留了一些前王朝留里克和更久远的拜占庭帝国时期的传统。七年后,彼得及其母后纳什雷金家族依靠贵族和贵族化的近卫军的支持,将姐姐索菲娅从权力的宝座上赶下,并将其送进修道院。1696年伊凡死后,彼得宣布成为全俄罗斯的皇帝,由此开启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帝国时代。
18世纪的罗曼诺夫家族由两名男性和14名女性构成。两名男性分别是彼得大帝和他十岁的儿子阿列克谢。14名女性则包括:3位已出嫁的公主(其中两位是寡妇,包括安娜一世),被送进修道院的彼得大帝的前妻,皇帝的7个姐姐(已婚),1个姑姑和3个侄女。实际上,当时只有最后的三个侄女还有联姻和生子继承王位的机会。
彼得彻底打破了原先皇室联姻的原则,对宗教实行宽容政策,即不要求联姻一方必须改为另一方的信仰。一个在当时前无古人的例子是彼得与前妻离婚,娶了一名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女奴为妻,即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一世。他们的婚姻同时象征着俄国国内旧秩序的灭亡和新秩序的到来。一个腐朽的封闭的拘泥于东正教传统的时代过去了,而一个新的开放的不拘一格的新时代正在到来:罗曼诺夫家族正式开启与欧洲掌权者家族联姻的先河。
1710年,公主安娜(彼得一世的侄女,后来的女皇安娜一世)的婚姻是罗曼诺夫家族第一次与国外掌权者联姻,其夫是库尔兰公国的大公。这次联姻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彼时的库尔兰公国是波罗的海地区极其重要的角色之一:库尔兰公国如果倒向瑞典,就相当于在俄国通往波罗的海和西方的道路上摆放了一块绊脚石。库尔兰如果与俄国结盟,那么只需占领彼得堡就相当于打通了前往欧洲的大门。北方战争结束后,瑞典属利沃尼亚成为俄国的土地,俄国直接与库尔兰接壤。安娜婚后两个半月,库尔兰公爵去世,她以遗孀身份成为库尔兰女公爵,在彼得的命令下在库尔兰生活了将近20年 (她没有改自己的东正教信仰)。
第二次联姻也是由彼得缔结的,1711年,作为准继承人的皇子阿列克谢与欧洲的普鲁士-勃兰登堡王国大公的女儿索菲娅公主(欧洲最古老的韦尔夫家族成员,查理六世的女儿玛利亚·特雷莎和腓特烈大帝的皇后的姨妈。)联姻 。这一次,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没有更改宗教信仰。其现实意义在于,未婚妻的亲姐姐伊丽莎白·克里斯汀娜是1711年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王位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查理六世的妻子。而哈布斯堡家族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与之联姻对巩固俄国在当时欧洲的地位和进一步取得欧洲国家的认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次则是1716年彼得的侄女叶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与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大公的婚姻。这个国家曾占据波罗的海南部区域,联姻有助于加固俄国在环波罗的海区域的影响力。
彼得死后,他的大女儿安娜与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国的大公查理·腓特烈联姻则延续了王朝的脉络。戈托普公国是北德意志的一个地区,与丹麦接壤,同样有波罗的海出海口。同时,查理·腓特烈是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外甥,也就是说,他同样有继承瑞典王位的可能性。讽刺的是,彼得和查理十二在北方战争期间交战二十年,两位波罗的海枭雄的后代却联姻并生下了懦弱的彼得三世(对,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老公,那个只会说德语不会说俄语,从小被视为瑞典王位继承人却阴差阳错当上俄国沙皇的人)。
至此,彼得通过联姻为帝俄在环波罗的海区域的影响力上了第二把保险锁。但这些都无法解决最主要的问题——罗曼诺夫王朝自身的继承人人选。
宫廷政变期和女性的王朝
1718年,唯一拥有继承权的皇太子阿列克谢死于狱中,彼得原本寄希望于与叶卡捷琳娜一世所生的男性子嗣则全部早夭。当时可能的女性继承人有:彼得和叶卡捷琳娜一世的两个女儿,安娜和伊丽莎白,两个侄女——叶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和安娜一世,以及安娜一世的母亲 (不算入内的还有彼得的前妻 )。彼时,安娜一世在库尔兰公国,叶卡捷琳娜 ·伊凡诺夫娜于1722年与丈夫及女儿——信仰路德教的安娜(幼帝的母亲)一起回到俄罗斯。仅存的男性继承人则有:阿列克谢的儿子,即后来的彼得二世。
不得已彼得于1722年颁布新继承法,规定皇帝有权通过立遗嘱的方式指定亲属中的任一人选为皇位继承人。这是当时延续王朝命运唯一可行的方法。原先的长子继位原则被废除,新的原则却间接导致了18世纪俄国历史上混乱的宫廷政变期。
也许是预见到自己死后问题的复杂性,彼得于1724年给自己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加冕,赋予她作为皇后的全权地位。在没来及立下遗嘱的情况下,1725年彼得死后,叶卡捷琳娜在权臣缅西科夫及近卫军的拥护下和平完成政权的转移,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沙皇。
此后的18世纪,代表着改革派、旧波雅尔贵族势力、外国势力等各方利益的集团在皇室的继承人问题上暗中角逐。由各方利益集团推举到历史前台的女性皇室继承人安娜一世、伊丽莎白女皇及叶卡捷琳娜二世轮番上场。
一代枭雄彼得大帝一定没有想到,他颁布的继承法实质上导致了这样的局面。但有趣的是,历史不仅仅是History,同时也是Herstory。这几位女皇虽然秉性各异、资质不同,叶卡捷琳娜二世甚至还是德国人,但正因为她们,俄国在18世纪大体上保证了彼得西化改革政策的连贯性,正是这种连续性使得俄国在短短一百年间不断扩大并巩固了俄国在整个欧亚大陆上的帝国地位。
而女性统治给俄国政治生活中也赋予了一种新精神,它更多的体现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转变:权力应该是“优雅”和“可爱”的,权力应该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是给人民带来“幸福”和“福祉”的。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极力打造的温和柔软,优雅美丽的公众形象,以及废除死刑等具有启蒙思想萌芽的政策转变。
女性天然在外交上的优势在叶卡捷琳娜二世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她本身结合了那个时代少数男性才具备的智识与勇气,加之善于揣测人心和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女性特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的棋盘外交原则在与周边国家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成为一个杰出和超越时代的人——始终成为激励她一生博学勤政笔耕不辍的动力来源。叶卡捷琳娜二世不仅开创了讽刺新闻的先河《关于一切的一切》,起草了俄国的《州县规划制度》,还写下了超过多达36部文学著作,其中包括11部喜剧和7部歌剧。
当然,罗曼诺夫王朝之所以能出现如此众多的女性君主也有另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彼得大帝1722年废除的长子继位原则给女性继位提供了法理基础,比如受到宫廷不同利益集团的权力斗争和影响,比如拜占庭文化中女性继位的传统,也因为罗曼诺夫王朝内部始终缺乏成年、有才干和健康的男性继承人。
18世纪也被后世称为帝俄的启蒙时代,这个时期无论是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各个层面的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教化民众提升品味的作用,如果说彼得恢复了俄国的躯体,那么无论是曾被史学家们所低估的宫廷政变期,还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所在的帝国的巅峰期,酝酿在俄国社会内部的独具俄国特色的灵魂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