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和历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情况
非我族类 2017-03-31
文艺复兴
时间和历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东西,若没有清晰的时间把握,生活就会困难得多。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想要知道时间和历法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容易。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和历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
那时候人们想要知道时间,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等待教堂的钟声响起。每个小时,教堂的大钟就会敲响,现在几点了就敲几下。
在文艺复兴早期,大钟都在孜孜不倦地报时,哪怕在午夜十一点都要持续地敲二十三下。试想一下,在下午三四点时,这时大钟响起了,那正好可以数一下现在几点了。可是你已经工作地昏头转向,钟声还要持续十几下,实在是听的让人头昏脑涨,掰着手指头数数也是烦人。于是,一天被分成了两个12小时,钟声最多不会超过12下,这样就给大钟和民众都减负了。
也许你要问,平常人家家里的钟呢,手表呢?这些可以用来看时间的东西在哪里呀?那么早还没有现代意义的钟表,直到15世纪发条驱动的时钟出现,这才促使了适合于家庭的小型钟表的生产。
钟表业约在15世纪至16世纪开始发展,在1656年摆钟被发明了出来。同在16世纪,怀表诞生了,这样人们就能随时随地知道时间。最早的怀表产自纽伦堡而且是椭圆形的,就被称为纽伦堡蛋。可早期怀表很昂贵,所以有些人用微型日晷来看时间。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法
看时间的问题解决了,那我们就要说到历法了。那时的日历会强调宗教庆祝日和农忙时节。根据这个,每个城市村镇在基督教的重要日子,比如复活节和圣诞节,都会举行庆祝活动。每个地方也会有他的主保圣人的节日,这是全年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但在新教徒领导的地方,人们并不庆祝主保圣人节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生活是一系列熟悉活动的循环,因为大家几乎庆祝所有的节日,而且每个周日也要去教堂做礼拜。
了解中世纪的历法和节日有一个绝好的例子,那便是《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又称《豪华时祷书》。这是一本中世纪的法国哥特式泥金装饰手抄本,内容为祈祷時刻所作祈祷的集合,由林堡兄弟为赞助人约翰·贝里公爵而作。
书中的起始部分是代表12个劳动月的插图,也是本书最有名的部分,虽然不全是林堡兄弟所画,但是其中的基本概念与构图皆源自他们的巧思。每幅画的上半部呈圆形,配合主题的时间画出当月的星座与罗马神话所代表的天神,下半部大略是直立的长方形,前景描绘每个月例行的活动或宫廷大事,背景多半是国王或公爵的城堡。
这本被誉为“中世纪最美丽的图书”如今收藏在法国尚蒂利堡(Musée Condé),但是遗憾的是并不对外展出。
15世纪欧洲的历法是按照凯撒大帝时期的罗马历法即“儒略历”来制定的,这个系统把一年定义为365.25天,所以每四年会有一个闰年来处理这个多出来的0.25天。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盖厄斯·儒略·恺撒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新历法,并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此历法以取代旧罗马历法,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历法称为“儒略历”。
然而实际上地球公转的时间是略微短于这个时间的,经过了1500年之后,太阳运动的累积误差还是多出了十天。由于历法和地球自转的差异,人们发现这导致了复活节时间的待定,大部分天主教的节日是在固定的日子里,但是复活节却会变动。
复活节是在春分之后的满月后庆祝的,虽然春分的日子是固定在3月21日,可实际上的春分却会提前十天到来,而十天几乎差了一个节气影响到了欧洲农民的农业生产。在使用了长时间有误差的历法后,16世纪60年代,天主教的特伦托会议宣布教皇会修改历法。
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1502-1585)组建了一个委员会修改历法,研究修改的时间长达十年。最终的结果是:将每一个世纪的最后一年的闰年改为平年(比儒略历每400年减去3个闰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另外在日历里减少了十天用来保证春分的确是在3月21日到来。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改动是根据上千年的数据而做出的,正如吴军在《智能时代》所论证的那样——数据对天文學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于是,在1582年,10月4日变成了10月15日。在1583年,几乎所有的天主教区域都开始使用格里高利历法,但因为这是天主教推出的新历法,所以这个变革在欧洲的新教地区并未被接受。实际上最晚直到20世纪初一些国家才开始使用格里高利历法。
佛罗伦萨一直把3月25日作为新年的开始,直到1582年开始使用格里高利历法后才改了过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1582年前的日期有两个表达方式,比如1526/1527,因为旧历的1527年的在1月1日到3月24日是不算在格里高利历法的1527年中的。新教徒统治的地区,比如英格兰,直到1752年才使用格里高利历法,那时候新年才不再是3月25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