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其他国家 > 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运动 欧洲的世俗化过程

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运动 欧洲的世俗化过程

非我族类 2017-03-31
\

文艺复兴
  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运动,欧洲逐渐走向摆脱基督教的束缚,走向世俗化。这一过程显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或许是欧洲文化的多元决定其必将经历这一次次地分裂、瓦解、重合。
  近代欧洲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发端,文艺复兴被描述为古希腊罗马学术的再发现。其意义在于“不再使用古代知识来支持基督教会的神学,而是有许多学者,主要是在教会体系之外,向往希腊和罗马在创造这些知识时的世界样貌而意图加以拟造。”至此,欧洲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启蒙下步入一个思想奔放的时代。
  01 文艺复兴的古典主张
  文艺复兴的学者并没有直接攻击基督教,他们承认宗教存在的必要性,只不过世界上还有许多事情值得关注,宗教不应该钳制生活和思想的一切。
  随着文艺复兴到来,欧洲社会开始其世俗化过程。在世俗化的社会里,宗教宰制思想的作用大大削弱,欧洲的思想变得大胆开阔、天马行空。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古希腊和罗马年代称为古典时代,何为“古典”?古典就意味臻于完美的巅峰。他们相信,古人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方面的成就一直无人超越,未来也无可超越。可惜的是之后人类逐渐偏离了正道,就此失去了宝贵的遗产,所以要重新拾回这些经典,是古典文艺“复活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还将历史划分为—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反对用耶稣诞辰纪年,撇清时间和基督教的关系,这也是世俗化的表现。
  02 三件雕塑作品投射三个时代风貌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用三件雕塑作品集中展现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三个时代的不同风貌。第一尊是古希腊艺术家普拉克西特列斯雕的赫尔墨斯,雕塑为裸体,展现了丰富的力与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第二件雕塑是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教堂大门上的人物画,刻画了上帝在斥责偷吃禁果的亚当和夏娃,二人为自己裸露的身体感到羞愧,这是基督教义的具体展现,即身体是邪恶的,是罪恶的根源;第三件雕塑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像,大卫展示了完美人类形貌,重新对裸体之美进行展现,表明人类是尊贵、高尚和美的化身。
  从裸体作品到罪恶的赤身露体再回到裸体作品,这正是文艺复兴对古典时代的理解和呼唤。
  03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运动
  在中世纪,教皇和主教团掌理着整个教会,制定教义。若人们想要得救,只能求助于神父和主教。于是,教职人员开始鱼肉民众,让富人捐大把的钱给教会,否则就威胁其进不来天堂,教会成了最有钱的组织。因此,很多人想方设法加入教会成为神职人员,仅仅为了获得金钱,教会变得腐败堕落。
  耶稣早就警告过拥有财富的危险,《圣经》对此有明文记载。若这些圣典文献落入反基督教的批评者手中,那便是一颗颗重磅炸弹。那基督教会是靠什么手段,避免这种破坏性批判那么久?
  原来中世纪《圣经》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极少有人看得懂。而教会是解释《圣经》的唯一权责单位,谁要敢用《圣经》去批评教会,就会被当做异教徒绑在木桩上烧死。
  到了16世纪,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的观点,即“你只要相信上帝、抱持信仰就行了。”根本不必去朝圣、施舍财物给穷人,尤其不必对神父的训诫言听计从。
  “因信称义”是新教和天主教教义的基本不同点。罗马天主教强调,行善积德是一个过程;而马丁路德认为只要崇信上帝,上帝就会拯救我们。马丁路德持《圣经》对教会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路德还把《圣经》翻译成德语,使得人人能读《圣经》,人人皆可自救。宗教改革传达的信息是: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宗教。
  作为“异教徒”的马丁路德没有被逮捕施以火刑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借着印刷术的发明,当教会还未对马丁路德动手时,马丁路德对罗马教廷的批评文章就传遍整个欧洲;二是得到德意志王侯的支持。教会在德意志的土地上盘剥人民,聚敛钱财,使得很多王公贵族不满转而支持马丁路德。往后,路德派教义经现在的德国北传到瑞典、丹麦和挪威。英国则创立自由的新教品牌,称为英国国教。
  04 从相残到相容
  此后一百多年间,罗马天主教和新教相互攻伐,甚至兵戎相见。双方都认为对方的阐释的教义大错特错。当人们意识到谁也没胜过谁时,包容的观念逐渐形成。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信仰新教还是天主教。
  总结起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向过去看齐的运动,两者皆是意图将欧洲这个混合体的某个部分独立分离出来。文艺复兴着眼的是古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新教改革者则是频频回顾罗马教廷承袭罗马习信之前的基督教会。
  05 科学革命:人类信仰产生危机
  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都极力往回看,推崇古典才是臻于完美的。但是到了17世纪,科学革命促使欧洲文明从“回望”演变成“前瞻”。
  希腊人认为地球是这个宇宙的中心,但是“地心说”在17世纪被推翻了,认为太阳才是这个天体系统的中心。这时期,牛顿通过数学公式发现万有引力。牛顿用希腊的数学方法推翻了希腊人的观点。科学革命带来的信息是:希腊人错了,对古典的崇拜就此打破。一连串的冲击让人类发现自己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其实微不足道。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很聪明,可是我们不断在发现自己的无足轻重。”还有更大的冲击,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人与猿猴有共同祖先。这一下彻底把人划归为动物王国了。这些观点使当时人产生信仰危机。最后,连教会也不得不低头,宣布这些科学家是对的。
  06 法国启蒙运动
  科学革命以后,人们意识到理性的重要性,并将之运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来,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不是革命运动,甚至不是政治性的运动。他是由一群学者、作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推动的,他们相信一旦理性和教育变得普及,迷信和无知就会消弭;人民得到教化,民智自然开启。也就是说希望人民通过教育不再相信教会的神迹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受到启蒙运动影响,18世纪有几位君主做到了“开明专制”。他们废除了野蛮的刑罚和酷刑,将法律诉诸明文,开始以具体的作为教育人民。
  启蒙运动最伟大的成果是汇集出一部百科全书。它的根本不同在于将理性用于一切事物,让知识领域里没有层级之分。启蒙运动带来的信息是:宗教是迷信。尽管宗教曾是欧洲文明的核心,现在也不得不靠边站了,将由理性取而代之。
  07 理性的背面——浪漫主义运动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在理性的呼唤下双双扫除了国王和教会,然而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民智渐开的新时代,反而带来了流血、暴政和独裁,这些催生出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运动延烧整个欧洲,在德意志地区(今天的德国)尤为强烈,因此这些理念在此也得到最充分发挥。浪漫主义运动崇尚感受、情绪以及所有强烈的情感。他们认为伟大的音乐就应该穷尽灵魂,掏心刮腹地将热情、痛苦、绝望赤裸裸地摊在第一线;艺术应该是感情激荡、表达淋漓、惊天动地的。
  法国启蒙运动找寻的是人普遍的理性,德国人认为这是空谈,他们要找寻的是人的不同特质:不同语言和历史塑造出来的人永远不一样。浪漫主义运动也催生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主张,拥有相同文化和语言的民族必须生活在一起、成立自己的政府,这种观念在当今世界里依旧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08 欧洲的宿命
  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各以不同方式削减教会的权威。从此,欧洲走上了重大的世俗化进程中。自近代以来,一边接受科学和进步,一边被感情和解放困扰。“其它文明只有单一传统,不是这种具有三重元素的大拼盘,欧洲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是欧洲的宿命。”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