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
斯大林模式,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失败。
赫鲁晓夫简介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俄语: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等重要职务,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1918年加入共产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攻防战及基辅保卫战。1953年9月3日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他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是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
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20世纪60年代,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
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秘密报告”,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统治下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十月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赫鲁晓夫改革就此失败。
赫鲁晓夫在其执政的十年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进了改革,其中有些措施不 乏体现了当政者的创见和魄力。但是,改革并没有获得特别显著的成效。这里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社会主义条件 下的政治改革,主要是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组织制度等具体制度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十分 复杂、十分艰巨的。赫鲁晓夫对此认识不足,在其执政过程中,他借权力,推行改革,很少 考虑客观条件与可能。他执政十年,改革十年,年年都有改组或变动。执政之初,他就下令 限制“克格勃”的权力,改组党的最高领导机构;1954年提出干部队伍的机构改革,按知识 和管理能力升降干部;1955年开始扩大部门和各地及基层组织领导人的权力,1956年反对个 人迷信,限制个人专断;1957年管理体制大改革,设立经济行政区;1958年废除大清洗时期 制定的各种违背法制的法律、法规,推行车间管理制;1959年宣布扩大社会管理,设立同志 审判会、成立人民志愿纠察队;1960年撤销苏联内务部,限制干部特权;1961年发布新党 纲,提出新路线;1962年改革党的机构和组织;1963年继苏共“二十大”之后再次平反大批 冤假错案;合并机构,成立新的管理部门;1964年发表意见书,准备全面改革干部制度,临 下台前夕,还撤销丁国防部。这种急速推进,全线出击的改革,往往调查研究不够,准备不 足,使改革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比如,象1957年经济体制大改革这样的行动,赫鲁晓夫从 产生念头,提出建议,到通过具体实施方案, 前后仅仅一个多月,既不广泛征求意见,又不 搞试点,就匆忙铺开,结果一下打乱了管理体制,造成了很大混乱。再如,象取消石油部和 国防工业部等比较重要的部门,他原先并无打算,只是在最高会议休会间隙的走廊内匆匆商 定。政治改革的决策这样随便,难免不带有盲目性。其结果是破得快,立得慢,而且有些立 起来的新制度一下子不能适应客观实际,这样便出现立的跟不上破的,上层越改越乱,下层 无所适从,不少部门的改革,甚至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局面。赫鲁晓夫政治改革 中的破立失调,很快造成经济上的困境。而改革一旦失去经济发展的依托,必然失去平衡, 这样就会使本来十分艰难的改革事业,变得更加难以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