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朝鲜历史 > 光武改革的背景 光武改革的发动者

光武改革的背景 光武改革的发动者

非我族类 2018-02-05
\

 
  早在朝鲜开港之后、光武改革之前,朝鲜就逐渐实施了一系列的近代化改革,包括甲申政变、甲午更张,但这两场改革最终都失败了,独立协会却在一片改革的废墟中创立了起来。光武改革虽然是由朝鲜高宗李熙发动的,但其背后浩宇遗骨力量,就是开化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所创建的领导的独立协会。
  朝鲜的近代化(或者叫“开化”)起步较晚,过程曲折。1876年朝鲜开港,以朝鲜高宗李熙为首的朝鲜统治者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逐渐实施了一些近代化改革,同时“开化党”人士亦试图效仿日本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革新。朝鲜的改革就在这两者间的冲突,加之外部列强角逐的背景下跌跌撞撞地展开的。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在日本的支援下发动“甲申政变”,准备进行全面的近代化改革,但旋即被袁世凯率领的驻朝清军镇压,改革还未付诸实施便受挫;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在这期间不仅将清朝势力逐出朝鲜,还控制了朝鲜政权,扶植金弘集、朴泳孝等开化派实施近代化改革“甲午更张”,在朝鲜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被视为朝鲜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改革。但甲午更张本身是在日本扶植下进行的,加深了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开化派内部不睦,各派明争暗斗;很多措施流于表面,并未真正实施,所以这次改革称不上成功。不仅如此,高宗及其王妃闵妃敌视亲日开化派,特别是甲午更张中限制王权、趋向君主立宪的措施引起高宗和闵妃的极度不满,于是他们暗中引入俄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以牵制日本及亲日开化派,使甲午更张陷入停顿。日本驻朝公使三浦梧楼为挽回颓势,遂在1895年10月8日策划驻朝日军及日本浪人入侵王宫景福宫,杀死闵妃,控制高宗,史称“乙未事变”。事后日本及亲日派顶住舆论压力,重建亲日政权,恢复改革措施。不过,这时的改革措施旨在移风易俗,过于急躁激进,尤其是强制朝鲜男子剪去长发的“断发令”激起了民愤,引发了义兵运动,使亲日政权四面楚歌,风雨飘摇。
  朝鲜高宗伺机而动,于1896年2月11日在亲俄派的协助下逃出景福宫,躲进俄国驻朝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俄馆播迁后,亲日政权垮台,开化派大臣或死或逃,甲午更张宣告结束。此后,改革的主导权落入高宗手中,而进步知识分子与残余的开化派势力在留美归来的开化党人徐载弼(曾参与甲申政变)的领导下组成“独立协会”,要求实现独立自主,并实施全面的近代化改革。这就为光武改革期间独立协会与高宗朝廷的对抗埋下伏笔。
  除了朝鲜内部开化派与高宗的矛盾为线索的改革历程以外,外部的列强角逐也是光武改革的重要背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朝鲜被日本控制,1896年俄馆播迁以后,俄国又逐渐在朝鲜确立了优势地位。日本鉴于自身羽翼未丰,不得不做出让步,实行“日俄协商”的外交政策,于1896年和1898年与沙俄签订了《小村-韦贝协定》、《山县-罗拔诺夫协定》、《西-罗森协定》三个日俄双边协定,协调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使得这一时期的日俄两国势力在朝鲜趋向平衡、彼此互相牵制。朝鲜所受的外部压力也因此相对减轻,处于危机状况之后的弛缓期。这种外部背景为高宗称帝及展开光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高宗为了维护独立局面,在对外政策上实行“势力均衡利用策”,即在两强牵制的夹缝中利用双方在朝鲜半岛的竞争矛盾以求维持本国的生存,防止受到日俄两强中的一国支配的状况发生,并以推进中立化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在对内政策上,则实行光武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之效,进而维护独立自主的地位。但很快日俄矛盾加剧,最终爆发日俄战争,失去平衡局面,朝鲜半岛的独立地位也随之丧失,光武改革自然也宣告失败了。
  1896年(建阳元年)2月16日,朝鲜高宗颁布诏敕称:“朕丁我家五百年一变之会,际宇内万邦开明之运,励精图治,讲求富强之策,历有年所。国家多难,尚无其效。继自今益究利国便民之道,与我赤子共跻文明之域、享升平之福”,标志着继甲午更张后的新一轮近代化改革重新开始。但由于当时朝鲜国内外局势尚未明朗,高宗尚在俄国公使馆中,行事多有掣肘,所以实行改革主要是在1897年高宗改元光武,建立“大韩帝国”以后,因此称之为“光武改革”。光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旧本新参”,即以旧制为根本,参酌新事物,换言之即在维护君主专制的旧体制的前提下进行变通,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着手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实施近代化改革。
关键词: 光武改革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