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事变指的是朝鲜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闵妃被杀的事件,事件的罪魁祸首是日本,但由于事后诸多事实被掩盖,所以至今为止,关于这一事件仍然有很多的争议存在,究竟所谓的乙未事变是怎么回事?本文将为读者将前因后果细细道来。
乙未事变指什么
乙未事变又称王城事变、闵妃弑害事件,是指1895年10月8日(农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在汉城(今首尔)景福宫被日本浪人谋杀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由日本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策划,并有部分朝鲜人协同参与。乙未事变的缘起是日本人谋求重振在朝鲜的优势地位,因此暗杀了亲俄排日倾向的明成皇后。事后日本虽在朝鲜重建亲日政权,但由于掩盖工作不力,使事变真相披露,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和朝鲜人民的反抗。俄国亦趁虚而入,激化了日俄矛盾。乙未事变历来争议很大,至今众说纷纭。
乙未事变始末
三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公历1895年10月7日凌晨,在朝鲜景福宫发生了“乙未之变”。明成皇后闵氏(1851-1895)在景福宫后苑的乾清宫坤宁阁中,被日本刺客用刀杀死。刺杀皇后的作战行动被日本方面称为“猎狐”。日本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亲临现场进行指挥。
关于明成皇后被杀的原因,简言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汉城,随后强制推行“甲午更张”改革措施,朝鲜开始被迫朝着有利于日本渗透的方向改革。高宗和闵妃(当时朝鲜尚为王国,国王的正室称为王妃。明成皇后的谥号是大韩帝国成立后追封的)意识到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已经毫无意义。为了牵制日本势力,开始与欧美列强和俄国联手。对于怀有侵略朝鲜和中国野心的日本来说,正是这一点成了他们推行“大陆政策”的巨大障碍,因此制订了依次除去闵氏与高宗的计划,并将其付诸实施了。
对闵妃的暗杀计划是日本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制定的,他将驻扎在汉城的日本守备队和巡查组织组成别动队,并动员那些以“新闻记者”身份来到朝鲜的浪人们。不过,考虑到日本会受到国际舆论的指责,因此三浦认为,最好拉拢兴宣大院君,由朝鲜方面杀死闵妃。因此让日本驻朝鲜军事顾问冈本柳之助和堀口九万一一同去劝大院君,并得到了大院君的同意。
但到10月7日行动当晚,大院君却犹豫不决,不愿从自家出来,一直拖到天快要亮的时候。因此冈本柳之助和堀口九万一动员士兵强行把大院君从其软禁地——位于麻浦孔德里的别墅“我笑亭”拉出来,将其塞入辇车一同前往景福宫。
暗杀日期定在10月7日晚上,因为朝鲜政府决定于这一天解散训练队。训练队是当年五月为守卫宫阙而成立的部队,第一大队长是李斗璜,第二大队长是禹范善,训练则由日本教官负责。训练队实际上是受日本公使馆的指挥,经常和守备宫阙的朝鲜巡检队发生冲突,所以高宗与皇后并不信任训练队。1895年闰五月,高宗重新组建了以洪启薰为队长的侍卫队,请美国人戴伊(Dye)进行训练。
由于禹范善把解散训练队之事报告给日本公使馆,因此三浦梧楼决定趁宫中还残存着训练队势力的时候紧急发起行动。原定的行动开始时间是10月8日凌晨4点,因为这时外面街道没有人活动,天又很黑,辨认不出刺客的面貌。但是劫持大院君花费了一些时间,赶到宫中时已经是清晨6点,因此很多人亲眼目睹了这一事件。
装有大院君的辇车一到达景福宫,日本的守备队、巡查和刺客们立即冲进光化门,进入到宫阙内,开始搜索皇后。守卫光化门的侍卫队长洪启薰、军部大臣安驷寿率侍卫队一个中队的兵力奋起阻击,失利。洪启薰战死,安驷寿失踪。在内廷,美国军事教官戴伊指挥着20名侍卫进行抵抗,宫内府大臣李耕稙则指挥着军队守卫乾清宫,但抵抗全部失败,李耕稙也被日本人杀死。
日本刺客进入景福宫北部的乾清宫中,抓住高宗,强迫高宗颁布诏书废黜闵妃,遭到拒绝。闵妃扮成宫女,和宫女们逃到了从坤宁阁通往长安堂的走廊。她们通过狭窄的走廊,即将抵达长安堂入口时,闵妃被追赶的刺客抓住,拖到后院,被日军少尉宫本竹太郞用剑刺死。
日本浪人把闵妃的尸体移到坤宁阁的玉壶楼,将宫女和世子召集起来,让其指认明成皇后的尸体。最终利用画像确认了她的身份。随后日本浪人将闵妃的尸体搬到鹿山(养鹿的鹿苑),浇上煤油焚烧了。焚烧后的残骸被禹范善扔到了乾清宫前的香远亭莲池中。但天亮之后,残骸又浮出水面,禹范善的部下尹锡禹并不知道这是明成皇后的尸体,以为是被日本人杀害的宫女。出于怜悯,他把烧剩的遗骸打捞出水,埋到了鹿山附近的五云阁下面。
对于日本人在“乙未事变”中的野蛮行径,当时住在宫中的美国教官戴伊和俄国工程技师士巴津都亲眼目睹,并将消息通知了本国公使馆,从而使日本的所为昭然于世。陷入困境的日本政府将三浦梧楼一党召回本国,并在广岛法庭假装进行审判,然后以“证据不足”为由将其释放。三浦梧楼一党回到东京后,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禹范善也逃亡东京,后来为逃避朝鲜方面的刺客而隐居到广岛附近的吴市,但1903年11月24日还是被高宗派出的刺客刺杀。
“乙未事变”后,日本人成立了以亲日派金弘集为首的内阁,高宗成为傀儡。10月10日,金弘集内阁宣称闵妃对外卖官鬻爵,将其废为“庶人”。但由于舆论评价非常糟糕,因此金弘集内阁又在11月26日将闵妃复位为“王后”,然后于12月1日正式宣布了闵妃的死亡。此时已经是明成皇后遇刺后第55天了。
既然宣布了死亡,就得举行葬礼。尹锡禹带人前往五云阁,将烧得寥寥无几的骨骸挖出来,在上面涂上油灰,勉强制成了遗体,安放到景福宫的泰元殿。12月3日进行了沐浴和小殓仪式,12月8日举行了成服礼。高宗命人前往中国南京,考察
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的孝陵,参酌其制度为闵妃修建洪陵,最初的葬地选在东九陵的崇陵(显宗大王和明圣王后陵)附近。
在这期间,高宗的亲卫队于11月27日夜里从景福宫北苑的春生门进入宫中,想把被日本军队软禁起来的高宗从宫中救出,护送至贞陵洞的美国公使馆避难。但该计划因事前泄露而失败。此后高宗担心日本人会毒杀自己而不敢进食,只吃美国传教士送入宫中的罐头。
1896年2月11日,高宗与世子在严贵人、侍卫队张李学均、内侍姜锡镐、侍从洪钟宇、宫内府官员崔荣夏、俄罗斯使馆通译官金鸿陆等人的协助下,利用日本军队不搜查宫女所乘的辇车的机会,乘坐严贵人的辇车偷偷逃出景福宫,前往俄国公使馆避难,并在公使馆内居住了一年之久,史称“俄馆播迁”。高宗随后下令将协助掀起“乙未事变”的金弘集等四人指控为国贼,并下达了逮捕令。总理大臣金弘集、农工商大臣郑秉夏、度支部大臣鱼允中被杀,内部大臣俞吉浚逃往日本,军部大臣赵羲渊则躲入了日本公使馆。随后成立了以金炳始为总理、亲俄派首领朴定阳为内部大臣的新内阁。
朝中发生如此激烈的政治变动,闵妃重新下葬之事也耽搁了起来。1896年9月,其遗体从景福宫泰元殿搬到了俄国公使馆附近的庆运宫(德寿宫)景孝殿里供奉起来。高宗制订了先对凶贼复仇、然后称帝、最后再举行国葬的方针,反正骨骸已所剩无几,所以推迟葬礼也无妨。1897年10月12日,高宗称帝,成立“大韩帝国”,闵妃的封号也升格为明成皇后。
1897年11月22日凌晨,为明成皇后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高宗和皇太子在庆运宫(德寿宫)仁化门外哭着为明成皇后送行。送葬行列有5500多人,最前面是装着神帛的辇车,然后是装着笾、豆、簋、方相氏(驱逐恶鬼的熊皮面具)的辇车,然后是戴着盖头的16名“哭宫人”(专门负责哭的宫女),四周由士兵举着帐幕。然后是100人的黄灯笼军、2600人的红灯笼军。再后面是明成皇后用灰泥做的“遗体”,装在166人拉着的大辇上。周围有40名大铁烛笼军、30名宫内府巡检、50名侍卫队兵丁、16名执铎护军、50名警务厅巡检。高宗、皇太子、满朝文武大臣和外国驻韩公使将明成皇后梓宫送到汉城郊外的清凉里,和生前用过的镜子、瓷器、衣服、书籍、玉帛珍宝等随葬品一同葬入新修建完成的洪陵。整个国葬一共用银23.5万两,约为当时朝鲜全国岁入的二十分之一。此外金弘集内阁为明成皇后修建东九陵葬所花费白银51万两,高宗“俄馆播迁”后修建清凉里洪陵的费用为65万两,两处陵墓共用银116万辆,由度支部支出。
但是由于洪陵的山陵工程完成于寒冷的冬季,因此不断出现渗水、裂缝、地基下陷等问题,石像生所用的是从附近牛耳洞开采的劣质石材,也出现了黑点。经过几次修补后,高宗决定把洪陵搬到杨州金谷洞(今天的洪裕陵所在地),但因
日俄战争爆发而被搁置,最终在1919年高宗去世后才完成迁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