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党:朝鲜民族英雄如何竟成民族耻辱的标志
非我族类 2017-12-18
开化党顾名思义就是主张改革,开放国门的进步知识分子党派,因为这个党派的人员普遍厌恶朝鲜对中国实行的事大主义,主张朝鲜独立因此也被称为独立党。开化党的产生,是典型的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碰撞的产物。
开化党前身——事功学派
自宋代以后,儒家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并被引入朝鲜,高丽时代尊崇佛教,形成了儒佛并举的局面,而朝鲜王朝建立以后,儒家出身的太祖李成桂贬佛尊儒,形成了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朱子学也成为了朝鲜学术的正统。
当时儒学被分为三个板块:朱子学、阳明学和事功学,阳明学在明朝后期传入朝鲜,但是受到了朝鲜各派的严肃批判,朝鲜理学宗师退溪先生李滉将王阳明抨击为“斯文乱贼”,阳明学在朝鲜仅郑齐斗的江华阳明学一派存在,十分式微,远没有形成日本那种巨大的思想理念。
而事功学是朝鲜中后期产生的思想,主要以经世致用为主,是在满清时期,朝鲜目睹满清富庶与朝鲜贫困下,主张学习满清以解决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学科,也称为实学,代表人物有朴趾源、洪大容,到了李朝正祖时期,由丁若镛集大成,事功学派讲究现实问题,反对空谈理气,主张经济,政治改革的做法也成为了开化党的主要目标。
开化党开山学者——朴珪寿
李朝英正时代结束以后,国家进入多事之秋,君主年幼继位,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国家日益腐败,改革呼声很高。与此同时日本、欧美等国对于朝鲜也开始注意,先后爆发了日本入侵的江华岛事件,法国入侵的丙寅洋扰和美国入侵的辛未洋扰,尽管朝鲜有效地阻挠了这些武装入侵的渗透,但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天主教对朝鲜的传播都让朝鲜处在惊慌之中。朝鲜哲宗在位时,朝政更加腐败,文恬武嬉,贿赂公行,地方年年告灾,民不聊生。“三政紊乱”现象开始蔓延,最终导致同治元年“壬戌民乱”的爆发,此时朝鲜南部到处农民起义,政局日益动荡不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让朝鲜上下感觉到岌岌可危的危机,尤其是北京陷落,咸丰北狩,外夷是否会入侵朝鲜成为当时的一种谣言。朝鲜国内一片恐慌,各种流言盛行,京城贵族纷纷落乡,逃往山中避难,甚至朝中大臣也有私自离职外逃者。在这种情况下,哲宗派出了以赵徽林、朴珪寿为正、副使的慰安使团,前往热河慰问咸丰皇帝,同时探听消息。朴珪寿在此次北行后,逐渐成为了开国理论的主导者。
朴珪寿出身名门潘南朴氏,他的祖父朴趾源是朝鲜实学思想巨匠,也是北学派的代表者之一。朴珪寿受实学影响很深,在北京参与了顾炎武祠的春祭,广泛结交中国学者,此次养行改变了他对西洋的认识,他在回国后对朝廷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洋夷其志不在土地,专主通其商、行其教而已。”
朴珪寿的开国受到了朝廷上下反对,此后朴珪寿调回汉城以后,专心讲学培养后进,向一批青年两班子弟讲授朴趾源《燕岩集》等朝鲜实学著作和《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从中国传来的新书,传播进步思想。在他亲自栽培之下,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金允植、俞吉濬等一大批青年政治家走上朝鲜政治舞台的中心,因此朴珪寿被认为是开化思想和开化党的鼻祖。
开化党的产生
高宗即位后,朝政被其父亲兴宣大院君掌控,朝政腐败更甚,朴珪寿、吴庆锡和刘鸿基意识到在大院君把持下的朝廷中宣传开化思想已经无望,便寄托在青年一代,以教育的形式来传授新思想、新知识。金玉均、洪英植、徐载弼、徐光范等后来著名的开化党人士都曾在吴庆锡等人的门下接受启蒙,于是,开化党作为一个政治派别已经基本形成,逐步登上朝鲜的历史舞台。
大院君的权力斗争遭遇了自己的死敌,儿媳闵氏的对抗,开化党对抗大院君顽固派的思想正中闵氏集团下怀,借助云扬号事件后签订的《江华条约》打开了朝鲜的国门,标志着开化党走向了历史的舞台。开化派分为稳健开化派和急进开化派,前者以金允植、鱼允中、金弘集为代表,主张效仿中国洋务运动路线(即“东道西器”路线),并维持中朝宗藩关系;后者则以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为代表,要求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全面变革,并追求脱清独立。(即“独立自主”路线)
朝鲜开国后,面对日本,欧美等国的涌入,对于价值的取舍,以及外部形势的判断都存在巨大的问题,金弘集出使日本期间,与中国驻日公使黄遵宪有过笔谈,黄遵宪将其《朝鲜策略》一书交给金弘集,在书中黄遵宪大胆的预料俄罗斯有并吞八荒之野心,中国为朝鲜宗主国,日本虽有野心而无力。美国可以制衡俄罗斯的国际形势建议,建议朝鲜亲中日,联美国制衡俄罗斯的入侵。此书在朝鲜上下引起轩然大波,而开化党视为真知灼见予以全盘接受,于是乎与日本往来日益频繁,开化党领袖金玉均甚至前往日本,授业于福泽谕吉,与稳健派的金允植之间相互通气,一心希望借助日本进行改革,金玉均甚至宣称:日本为亚洲英吉利,我国(朝鲜)为亚洲之法兰西。
开化党是一个超越阶级、职业、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界限的团体,有群体意识、目标与互动。前文已提及李东仁访日时已流露出群体意识,其他开化党人如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尹致昊等也曾有过“吾党”、“我党”的表述,互相引为“同志”,他们都是为了“开化”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展开一系列活动。开化党吸取两班贵族进步势力和具有开化精神的学者加入其中,开化党的主导势力大部分都出身名门或身居要职,如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李载兢、闵泳翊、徐光范、徐载弼、朴泳教、尹雄烈、尹致昊、金允植、鱼允中等。此外还有一些中人和僧侣活跃于开化党中,形成了极大的势力。
开化思想是脱胎于实学中的北学思想的,而北学思想并未脱离儒家思想的范畴,故在开化党草创之初,开化党人虽期望国家富强,但其思想应该不会太偏离“东道西器”的程度。但是随着他们对日本的欣赏崇拜及频繁的对日交流,他们迅速以明治维新为榜样,决心走一条对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实现近代化的道路。壬午兵变后又加入了反清独立的思想。不过到甲申政变为止,他们的思想仍处于近代思想和传统思想之间的青黄不接的状态。所以开化党标榜君权,不反对君权,对于西方也是从日本间接学习没有直接引入。
开化党的三次打击——壬午兵变、甲申政变、乙未事变
虽然开化党通过打击大院君上台,可是他们仍然遭遇了强劲的敌人:闵氏集团,开化党对闵氏毫无好感,尤其是对于闵氏集团的腐败有很大的对立。闵氏私自使用了穆麟德对抗开化党,与此同时将开化党内部成员排除在外,妄图在中、日之间搞一个平衡外交。
闵妃集团的这些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措施只是其维持权力、打击反对派的手段,他们醉生梦死,并不想为了朝鲜的未来而实行真正的改革,而对外开放也是在日本的胁迫下仓促而成,并不是平等、自主的开放,导致日本开始从各方面渗透和侵略朝鲜。闵妃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大力排斥异己,从中央到地方任人唯亲,扶植亲信。
由于闵氏集团中饱私囊,武卫营和壮御营心怀不满,发动兵变,直逼汉城,杀死大量闵氏高官,闵妃被迫逃出宫外。日本公使馆也在兵变中化为废墟,事态紧急下,清朝与日本同时出兵镇压,清廷派袁世凯前往朝鲜掌控大局,并将大院君软禁在保定,这让开化党发生了严重的分化,壬午兵变后,仍主张和中国合作的稳健派与主张脱离中国独立的激进派分道扬镳,一方面由于清朝对朝鲜的干涉,大院君作为兵变祸首而被抓到中国,标榜“卫正斥邪”的守旧党——大院君集团一蹶不振,这在客观上为开化党扫除了一个大障碍,使开化思想与观念迅速流行于朝鲜;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理念与对清态度的不同,稳健开化派从急进开化派分化并脱离了开化党,闵妃集团也不再扶持开化党,他们借助清朝力量恢复权势,并更倾向于清朝洋务运动式的改革,而亲清的稳健开化派金允植、鱼允中、金弘集等也与闵妃集团合作,一道构成了所谓的“事大党”。开化党人虽试图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推动近代化改革,却遭压制而收效甚微。这是开化党第一次打击。
激进派的代表金玉均,希望改变国家的命运,金玉均胆气过人,善于外交,日本朝野上下名声极大,袁世凯驻朝期间也有意拉拢,但金玉均志得意满,认为依靠日本可以全力改革,对于袁世凯的拉拢置若罔闻,这就是为甲申政变埋下了隐患。
1884年下半年。中法战争于当年8月全面爆发,清军节节败退,其在朝鲜的威信急剧下降;同时,清廷为了应付与法国的战局,将原先驻扎朝鲜的3000名军队调走一半。日本人亦蠢蠢欲动,鼓动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发动政变,藉此使朝鲜脱离中国,以便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1月29日夜,金玉均单独入宫,说得到日本的全面协助。高宗为其所动,乃亲书密旨交给金玉均,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权”。12月4日,金玉均控制国王,屠杀守旧派大臣,发动政变,金玉均等人立即组成了以开化党人为中心的新政府,于翌日晨通告各国使节。开化党在组织新政府的当天晚上,金玉均等人彻夜不眠,拟定新政府的政纲,于12月6日晨以国王教旨形式公布全国。但政变的第三天,袁世凯率领1500多名清兵攻入昌德宫镇压。于是国王重新落入守旧派手中,甲申政变以“三日天下”而告终。
此后开化党遭遇大劫难: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徐载弼等9名开化党人逃往日本,一路上遭到人民的追打,无一安生之处。其余开化党大臣被杀害,失踪者众多,开化党组织几乎解体。
金玉均到达日本后,朝野运作,希望回国,但是日本人对其颇为冷淡,使得金玉均选择转向中国,欲要前往上海会见李鸿章,在上海被朝鲜刺客杀害,此事也成为中日甲午战争导火索之一。
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开化党见清朝不可依靠,纷纷转向亲日,过去稳健派的金弘集、金允植等也转向了亲日方向,而朴泳孝、徐光范、徐载弼等开化党人又相继回国。为了弥补中国留下的势力空缺,闵氏引入了俄国势力,使得日本和俄国并存在朝鲜。为了尽快获得朝鲜更多利益,日本发动了乙未事变,将闵氏杀害,并且将这件事按到了开化党头上,希望借此成立一个开化党亲日政府,万万没想到的是,此事影响实在太大,朝鲜无不人人痛恨日本,引发乙未义兵运动,高宗逃到了俄国公使馆,下旨逮捕开化党亲日成员,金弘集、郑秉夏被逮捕并处决,鱼允中在流亡回乡途中被群众所杀,俞吉濬、赵羲渊、禹范善等30多名亲日派逃亡日本,日本在朝鲜的扩张得到遏制,甲午更张终于以失败告终,至此开化党势力基本损耗殆尽。
开化党的结局——民族英雄成为罪人
1897年10月12日,高宗自称皇帝,建元光武,并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正式确立了与中日平起平坐的独立自主地位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与高宗强化君权的目标相反,以开化派知识分子为主的独立协会伸张民权,主张将咨询机构中枢院改造为近代议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并为此发起了“万民共同会”等政治运动。于是在大韩帝国建国后的一年时间中,政局动荡,高宗朝廷与独立协会围绕政治改革展开反复斗争。而在日俄战争结束后,韩国逐步被日本吞并,曾经主张改革的开化党成员身居高位的最终被迫接受日本爵位,此时开化党已经不复存在久矣,这些曾经希望借助日本改革国家的时代先烈却发现自己成为了背离民族的历史罪人,他们被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
?韩国光复后成立了亲日反民族行为调查委员会,亲日派被纷纷清算。没收财产,开化党员大多位列其中,成为民族耻辱的标志。
关键词: 开化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