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韩
新罗逐渐吞并辰韩并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这是很多对新罗早期历史的一个结论。但事实上,新罗和辰韩的关系并不是这么简单的,毕竟当时的朝鲜半岛不仅有辰韩,还有弁韩,这两个政权还牵涉到秦人。本文就从详实的史料出发,考证新罗与辰韩关系以及新罗与弁韩、伽椰的关系
一、新罗与辰韩的关系
新罗初名徐那伐,又名斯罗,公元65年以鸡林为国号,公元307年复国号斯罗,至公元503年始定国号为新罗。
从新罗建国之始,新罗就开始了兼并弁辰、辰韩各国的过程。新罗把所并各国设置郡县,建立城堡以统之。始祖十九年(公元前39年),辰韩以国来降。此辰韩应当仅是辰韩中的一国,而并非辰韩十二国均于此时降。
辰韩各国并入新罗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是音汁伐国、悉直国、押督国三国,其次是比只国、多伐国、草八国,关于他们并人新罗的时间,史书有明确的记载。
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一》记载:“婆婆尼斯今二十三年(公元102年),音汁伐国、悉直国、押督国降。二十九年(公元108年)遣兵伐比只国、多伐国、草八国,并之。”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二》记载:“伐休尼斯今二年(公元185年),伐召文国。助贵尼斯今二年(公元231年)讨破甘文国,以其地郡县。七年(公元236年)骨伐国王阿音夫率众来降,以其地为郡。儒礼尼斯今十四年(公元297年)破伊西古国。”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二》记载:“奈解尼斯今十四年(据《三国遗事》应为十七年,公元212年),浦上八国谋侵加罗,加罗王子来请救。王命太子于志与伊伐岁利音将六部兵往救之,击杀八国将军,所虏六千人还之。”
《三国遗事》卷五《勿稽子》记载:“第十奈解王即位十七年壬辰,保罗国、古自国(今固城)、史勿国(今驰州)等八国并力来侵边境。王命太子奈音,将军一伐等率兵拒之,八国皆降。”同上载:“十年(应为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骨浦国(今合浦)等三国王各率兵来攻竭火(疑屈弗也,今蔚州)。王亲率御之,三国皆败。”
《三国史记·杂志第三》亦载:“尚州,沽解王(公元247一261年)时取沙伐国为州。”“间韶郡,本召文国。”“开宁郡,本甘文小国也。”“古宁郡,本古宁伽椰国,新罗取之,为古冬揽郡。”“璋山郡,只味王时伐取押梁(一作督)小国,置郡。”“临川县,助贵王时,伐得骨火小国置县。此处押梁即本纪婆婆尼斯今时所灭之押督国。骨火即本纪助责尼斯今所降之骨伐国。”由于新罗逐渐吞并了辰韩各国,使其与辰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起源也就有了多种说法。
(一)新罗起源于辰韩之斯卢考
对于新罗与斯卢的关系,各书均有记载:
《隋书》卷八十一《东夷列传·新罗》记载:“新罗国……或称斯罗。”
《南史》卷七十九《列传·夷貂下·东夷·新罗》记载:“新罗,其先事详《北史》··…魏时日新庐,宋时曰新罗,或曰斯罗。”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四》:“智证麻立干四年(公元503年)冬十月,群臣上言:‘始祖创业已来,国名未定,或称斯罗,或称斯卢,或言新罗,臣等以为,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义,则其为国号宜矣。”,始定名为新罗。
以上各书的记载都可证明新罗曾称斯卢。而且《三国志·东夷传·韩》也记载:辰韩十二国中有斯卢国,可证新罗起源于辰韩。
《粱书·新罗传》记载:“新罗,其先本辰韩种也,辰韩亦曰秦韩,传言,秦世亡人避乱来适马韩,马韩亦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北史·新罗传》所载同《梁书》。而《旧唐书·新罗传》及《新唐书·新罗传》却都称“新罗国,本弁韩之苗裔。”
从以上《三国史记》及《三国志》的记载:“新罗本名斯卢”,斯卢为辰韩十二国之一看,新罗是起源于辰韩,而不是起源于弁韩。
(二)新罗起源于辰韩之秦人考
最早记载新罗起源于辰韩之秦人的史籍是梁书,据《梁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八·新罗》记载:“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辰韩亦日秦韩,相去
万里,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马韩亦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筋。相呼皆为徒,不与马韩同。又辰韩
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相系,辰韩不得自立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为马韩所制。辰韩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新罗则其一也。……魏时曰新庐,宋时日新罗,或曰斯罗。”认为新罗起源于秦人。
北史也有类似记载,据《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新罗》记载:“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辰韩亦曰秦韩,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亦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筋。相呼皆为徒,不与马韩同。又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传,辰韩不得自立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为马韩所制。辰韩之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新罗则其一也。……或称魏将母丘俭讨高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有留者,遂为新罗,亦曰斯庐。”
而《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一》却记载:“先是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者为六村,一曰阔川杨山村,二曰突山高墟村,三曰紫山珍支村,四曰茂山大树村,五日金山加利村,六曰明活山高耶村,是为辰韩六部。”明确记载新罗起源辰韩的此六部是古朝鲜移民,而非秦移民。
史料的记载出现了矛盾之处。既然新罗起源于辰韩,那么我们就从辰韩的起源来考察这一问题。史书对辰韩的起源记载如下: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三韩》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辰韩,誊老自言秦之亡人,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筋。相呼皆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
《三国志》卷三十《魏书·韩》记载:“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楼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日辰韩,三曰弁韩。辰韩者,古之辰国也。……辰韩在马韩之东,其首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筋。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今有名之为秦韩者。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
《晋书》卷九十七《东夷列传·马韩》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日辰韩,三曰弁韩。辰韩在带方南,东西以海为限。……辰韩在马韩之东,自言秦世亡人避役人韩,韩割东界以居之,立城栅,言语有类秦人,由是或谓之为秦韩。初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又有弁韩,亦十二国。合四五万户,各有渠帅,皆属于辰韩。辰韩常用马韩人作主,虽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明其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也。……其风俗可类马韩。”
《三国志·魏书·韩》更记载了其国的名称,弁辰十二国已经注明为弁辰,那么其他十二国,即已抵国、不斯国、勤首国、难弥离弥冻国、冉奚国、弃(辰)乐奴国、军弥国(弃军弥国)、如湛国、户路国、州鲜国(马延国)、斯庐国、优由国就应该为辰韩之十二国。
三书都明确记载辰韩,或谓秦韩,为秦之亡人,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初有六国,稍分为十二。
“初有六国”之六国,为哪六国已不得而知,从名称上看可知决非《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卷一》所记古朝鲜人之六部。
古朝鲜之六部,实际上最初是六村,而不是六部。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一》记载:“儒理尼斯今九年(公元32年)春,改六部之名,仍赐姓。杨山部(应为村)为梁部,姓李;高墟部为沙梁部,姓崔;大树部为渐梁部,姓孙;干珍部为本彼部,姓郑;加利部为汉抵部,姓裴;明活部为习比部,姓薛。”可知到公元1世纪,才将六村改为六部,并赐姓,把一个不同姓氏组成的村,变成同一姓氏的部。
以后又把各方来投者分居六部,使六部成为不同血缘混杂的地域组织。如《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一》记载:“儒理尼斯今十四年(公元37年)高句丽王无恤,袭乐浪灭亡。其国人五千来投,分居六部。”原来朝鲜遗民是二千余户,万余人,此次新增的五千人,是原人数的将近一半,这些人显然不是同一姓氏的,现在又分居六部,即使加人各部后,也接受新赐的姓。而《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三》记载:“奈勿尼斯今十八年(公元373年)百济秃山城主率人三百来投,王纳人,分居六部。”更增加了六部人员成分的混杂。上面所说的六部,虽称“辰韩六部”,实际却只是新罗国的六部,而并非整个辰韩的六部。当时,辰韩“稍分为十二”,新罗仅是其中之一而已。
这些记载可以说明新罗起源于辰韩,却无法证明它和秦人的关系。
二、新罗与弁韩、伽椰的关系
(一)秦人为弁韩先人考
《后汉书·东夷传·辰韩》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秦役迁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筋,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为秦韩。”《三国志·东夷传·辰韩》亦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
这两段记载表明,在公元前3世纪秦人来到韩国,是韩国割其东界地与之,但并未明确记载秦人是否建国称辰国,但已有了城栅。
蒙文通曾提出:“三韩之国为古辰国,故三韩之王号辰王,明韩未入海之先有辰国,无韩国,韩入海而辰王之名隐韩之名里。”但从《后汉书》、《三国志》的记载看,明显是先有韩国,秦人到来后,才有辰国、辰韩之称。
上引《后汉书》、《三国志》虽都提到了秦人迁来,韩国割东界地与之,而有了辰韩,但未记载当时即有辰国之名,辰国之名始见于史是在公元前2世纪。
《汉书·朝鲜列传》:“(卫满)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人见,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弗通。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使涉何诏谕右渠,终不奉诏。”从记载看,在公元前109年以前,已见辰国之名。
又《魏略》载:“初右渠未破时,朝鲜相历黔卿以谏右渠不用,东之辰国,时民随之而居者二千余户,亦与朝鲜贡藩不相往来。”可知辰国出现于史的时间亦在卫氏朝鲜亡国前不久,也是公元前2世纪。
但《三国志·东夷传》载:“辰韩古之辰国也。”《魏略》亦载:“辰韩古之辰国也。”《后汉书·东夷传》载:“韩……凡七十八国,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居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界,皆古之辰国也。”都是说在三韩之先或辰韩之先,已有古辰国。
但问题是《三国志》、《后汉书》、《魏略》都是公元2世纪以后的记载,只能证明在公元2世纪的三韩前有古辰国,不能证明在公元前3世纪的韩国前即有辰国,当时还无三韩,而仅有韩国,辰国是出现于韩国之后,似是马韩割东界与秦人居住,才分出了辰国。
而且秦人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一》记载:“始祖三十八年(公元前20年),春二月……前此中国之人,苦秦乱,东来者众。多处马韩东,与辰韩杂居,至是寝盛,故马韩忌之,有责焉。”从记载可知,秦人是在马韩之东,与辰韩杂居,而非辰韩的一部分。
另据《三国志》卷三十《魏书·韩》记载:“弁、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弁辰亦与辰韩杂居,亦有城郭。……其渎卢国与倭接界。”从记载可知弁辰与辰韩杂居,结合《三国史记》的记载,似乎秦人应为弁韩。弁韩,据《三国志·东夷传》载:“衣服居处与辰韩同,言语法俗相似。”《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三韩》记载:“弁韩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语风俗有异。”
同时,《晋书》卷九十七《东夷列传·马韩》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初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又有弁韩,亦十二国。合四五万户,各有渠帅,皆属于辰韩。”说明弁韩也属于辰韩。
这里有几点要考证的:其一,《晋书》称:弁辰各有渠帅,皆属于辰韩,辰韩常用马韩人作王。以此看来,弁辰之王似非马韩人。其二,《后汉书》称:弁辰与辰韩“言语风俗有异”,《三国志》却称:“言语法俗相似”,似乎两者语言并不一致,其原因是否因辰韩以马韩为王,接受了韩语的影响,而弁辰则保持了秦语,未接受韩语。其三,其人形长大,是否表明了其人是有北方蒙古人的特点。其四,所谓“祠祭鬼神有异”,是否指弁辰保留了祭祀中国的祖先,因此,这一传统反映在金
庾信的碑、传中。
所以,《旧唐书》卷一九九《东夷列传·新罗》记载:“新罗国,本弁韩之苗裔也。”《新唐书》卷二二O《东夷列传·新罗》记载:“新罗,弁韩苗裔也。”《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第三·新罗》记载:“新罗,弁韩之遗种也。”也并非是错,只是时间上有差异而已。
(二)伽倻与秦人关系考
关于伽倻的起源,或谓伽倻即《三国志·东夷传》所载弁辰十二国之狗邪国。而《后汉书·东夷传》载:“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楼接。”其地亦在今洛东江西。因此,伽倻起于弁辰,可以肯定。
又《三国史记·金庾信传》载:“金庾信,王京人也。十二世祖首露,不知何许人也。以后汉建武十八年壬寅登龟峰。望驾洛九村,遂至其地开国,号曰伽倻,后改为金官国。其子孙相承,至九世孙仇亥,或云仇次休,于庾信为曾祖。罗人自谓少昊金天氏之后,改姓金。金庾信碑亦云‘轩辕之裔,少昊之胤。”’从记载可知,伽倻为中国人之后裔。
而且《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所载弁辰的情况,应该就是伽倻人的情况,他们在存在时间、地理位置上是一致的。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弁辰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语风俗有异。其人形皆长大、美发,衣服洁清。而刑法严峻。其国近倭,故颇有文身者。”
《三国志·东夷传》亦载:“弁辰与辰韩杂居,亦有城郭,衣服居处与辰韩同,其渎卢国与倭接界,十二国亦有王,其人形皆大。衣服洁清,长发。亦作广幅细布。法俗特严峻。”
《晋书·东夷传》记载:“又有弁辰,亦十二国,合四、五万户,各有渠帅,皆属于辰韩。辰韩常用马韩人作王,虽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以其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也。地宜五谷,俗晓蚕桑,善作嫌布,服牛乘马,其风俗可类马韩,兵器亦与之同。初生子,便以石押其头使扁。善舞,善弹瑟。瑟形似筑。”
《三国志·东夷传》:“辰韩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过去有认为新罗即辰韩的这批秦人,但据《三国史记·新罗纪》,新罗出于朝鲜遗民,应是公元前2世纪从卫氏朝鲜东迁辰韩的一支,而不是公元前3世纪秦人迁来之后。因此,从金庾信的家世起源看,伽倻是起源于中国人后裔,与此相联系应该正是公元前3世纪迁来的秦人之后,这也正与弁辰是从辰韩分出相合。所以,伽倻应该是适韩秦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