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开国太祖李成桂的夺权之路 李成桂登基后的举措
彼岸花开 2016-04-19
李成桂
李成桂的夺权之路
李成桂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个篡夺高丽政府的权臣,类似于中国的曹丕、司马炎、李渊等等。高丽辛禑王 时期,李成桂手握重兵,在当朝宰相崔莹的要求下,北伐辽东,为高丽夺取古高句丽的故土。遗憾的是,李成桂威化岛回军,没有征辽东,相反却兵临高丽都城,杀 死了宰相崔莹,取得了高丽朝政的实权。随后,李成桂先后废除了辛禑王、辛昌王和恭让王三位高丽国王,灭亡了高丽王朝,正式建立了朝鲜王朝。
这李成桂到底有什么能耐,能让高丽王和崔莹放心地派他手握雄兵去北伐呢?这就要追溯到恭愍王时期高丽的一大战事了。恭愍王时期,是中国元末明初的时期。元朝 灭亡,明朝建立,这对半岛上的国家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要知道,高丽后期和元朝皇室联姻,关系非常紧密,高丽女子奇氏甚至成为了元朝皇太后,掌握 了元朝的实权。也因此,高丽成为元朝坚定的后援。当元朝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的时候,高丽也派兵援助。这对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来说也是一个心腹后患。
红 巾军,是元末农民大起义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义军。这支义军曾经和高丽援助元朝的军队发生过交战,所以他们非常痛恨帮助蒙古人的高丽人。红巾军因此派出了数十 万大军远征半岛,试图消灭高丽王朝。
面对农民军,被蒙古人削弱武备的高丽当然是节节败退,一度连都城也落入敌手。在亡国的威胁面前,高丽 军民还是团结了起来,同仇敌忾,抵抗侵略。李成桂,从一个小小的武将,抓住了这个机会崭露头角。他在和红巾军的战斗中,歼灭了红巾军的主力部队,大破敌 军。红巾军首脑被打死,全军败走辽东。李成桂可以说是保卫高丽的大功臣。所以恭愍王提拔他当大将军,让他手握兵权。同时也是因为这场战斗的胜利,才让后来 的崔莹放心让李成桂征讨辽东。
主流历史学家认为,李成桂威化岛回军,是因为没有把握战胜明朝,所以才被迫撤退的。这种观点基于李成桂曾经 在战前反对出兵的上疏。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漏洞的。李成桂既然没有把握战胜明朝,何必又要回来逼宫呢?更何况,杀一个崔莹就够了,李成桂还杀害了 他的同僚曹敏修,还要逼三代国王退位。这么大一场政变,很难让人觉得是李成桂一时兴起才决定的,更难让人觉得他既然对朝廷不忠何必又要事前反战呢?
翻翻李成桂的家谱,不错,他的儿子都很厉害,后来都是国王。那么李成桂之前呢?李成桂的先祖也是高丽朝廷的官员。不过有一个人值得注意,他就是李成桂的六世 祖李璘。李璘是高丽明宗时期的朝廷官员,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也并不多,应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平庸的人。不过他的哥哥可不是一个平庸的人。李璘的哥哥,就是 赫赫有名武人之乱的首脑之一李义方。
提到李义方,大家马上就能想到在普贤院之乱引发的武人时代。李义方是曾经和上将军郑仲夫一起,废除高 丽国王毅宗的叛逆首脑之一。
看到这里,笔者有了此番联想,李成桂夺权,是不是此人早就计划好的?他只是利用了这个出兵辽东的机会掌握了绝 对优势的兵权,然后趁机夺取朝政。如果是这样,那李成桂就真的是一个不义之徒了。
这里先谈谈高丽恭愍王。虽说恭愍王是个亲明反元的改革派 君主,但实际上当时高丽的亲元反明势力还是很强大的。恭愍王晚年荒废了改革,甚至最后被亲元势力刺杀,不能不说是高丽局势还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当中插一个小故事,恭愍王晚年因为思念他的夫人鲁国公主,真是寝食难安。鲁国公主死后,恭愍王画了鲁国公主的画像,每天对着画像才能进食。这很明显只是恭愍 王故作姿态而已。鲁国公主毕竟是元朝的公主,恭愍王这么做无非是讨好亲元派而已。不过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要对付反元派的重臣辛旽。辛旽这个没有家门的和 尚本是恭愍王用来打击亲元派的工具。后来辛旽权势日益高涨,功高震主,让恭愍王很不放心。所以恭愍王借着悼念鲁国公主的机会将其除去。果然,辛旽反对恭愍 王为纪念鲁国公主耗费国力修建寺院,结果被恭愍王以叛逆罪名除去。这就标志着恭愍王一朝,反元势力的失败。
那么李成桂是亲元还是反元的 呢?从后来的举动来看,他应该亲明反元派。但在此之前呢?李成桂的态度还是非常中立的,至少表面上中立,甚至还有点偏向亲元。而且那些官吏也不敢动他,毕 竟他手握兵权。而且他对亲元首脑崔莹相当好,以事父之礼相待。
言归正传,为什么李成桂要造反。看来还是李义方的基因有问题。不妨看看,他 们全州李氏家族的造反者有多少。高丽朝的李义方、后来的太祖李成桂、太宗李芳远、世祖李柔等等。太多了,不行,这个家族尽是脑后有反骨的人。可叹郑仲夫当 年除掉李义方,没有诛灭他家九族啊,留下了李璘这个祸根,让高丽朝毁于一旦。
呵呵,这毕竟只是一种歪理。不过就像笔者所言,所谓的惧怕明 朝而改朝换代,这种说法更是一种歪理。李成桂的造反,完全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内外支持下所作出的必然举动。和他是否出兵辽东完全无关。辽东征伐只是李成 桂的一个借口而已。
“龙孙十二尽、更有十八子”,当年李义旻掌权时代高丽民间的童谣居然被李成桂给实现了。看来王家最终还是斗不过李家。 位极人臣的崔忠献家族、征服天下的蒙古帝国,都没有灭掉高丽。看来一切都是有定数的。
登基为王
公元1392年四月,效忠高丽王朝的大臣郑梦周被李成桂之子李芳远刺杀,自此李成桂篡国的最后一道障碍被铲除。公元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胁迫恭愍王妃废黜恭让王。七月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赵浚、奉化郡忠义君郑道传、同知密直司事南訚等亲信的劝进下,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即位,开创了朝鲜王朝五百年的基业。他时年五十八岁。
公元1394年四月,李成桂为免除后患,遣中枢院副使郑南晋、刑曹议郎咸傅霖绞死恭让王及其二子。分遣刑曹典书尹邦庆、大将军吴蒙乙至江华岛,刑曹典书孙兴宗、佥节制沈孝生至巨济岛,将囚禁在两处的高丽宗室全部诛灭。结果,高丽宗室为躲避杀身之祸,将“王”氏增加笔画,改为玉、全、琴、申、田、车、周、马,以及龙、乃、金等姓氏,所以后来朝鲜半岛的王氏人口十分稀少,成为稀姓。
李成桂建国以后,就确立了对明事大的基本国策。1392年七月,李成桂遣知密直司事赵胖至中国明朝礼部上表:“定昌府院君瑶权署国事,及今四年。瑶又昏迷不法,疏斥忠正,昵比谗邪,变乱是非,谋陷勋旧,谄惑佛神,妄兴土木,靡费无度,民不堪苦;子奭痴佁无知,纵于酒色,聚会群小,谋害忠直。又其臣郑梦周等潜成奸计,欲生乱阶,乃将勋臣李成桂、赵浚、郑道传、南訚等谮于权署国事,令有司论劾以致谋害,国人愤怨,共诛梦周。权署国事尚不悛改,又谋杀戮。举国臣民实虑社稷生灵俱被其害,惶惧失措,无可奈何,咸以为若所为难以主斯民奉社稷。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以恭愍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窃念军国之务不可一日无统,择于宗亲,无有可当舆望者,惟门下侍中李成桂泽被生灵,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归附。于是一国大小臣僚、闲良、耆老、军民臣等咸愿推戴,令知密直司事赵胖,前赴朝廷奏达,伏启照验,烦为闻奏,俯从舆意,以安一国之民。”礼部以明太祖圣旨答复:“三韩臣民既尊李氏,民无兵祸,人各乐天之乐,乃帝命也。虽然,自今以后慎守封疆,毋生谲诈,福愈增焉。尔礼部以示朕意。”李成桂遣门下侍郎赞成事郑道传赴南京谢恩,并献马六十匹。
当年八月,又遣前密直使赵琳赴京进表:“权知高丽国事臣李成桂言:伏惟小邦自恭愍王无嗣薨逝之后,辛旽子禑冒姓窃位者十有五年矣。迄至戊辰春,妄兴师旅,将犯辽东,以臣为都统使,率兵至鸭绿江。臣窃自念小邦不可以犯上国之境,谕诸将以大义,即与还师,禑乃自知其罪,逊位子昌。昌亦暗弱,难以莅位,国人启奉恭愍王妃安氏之命,以定昌府院君王瑶权署国事。瑶乃昏迷不法,紊乱刑政,狎昵谗佞,贬斥忠良,臣民愤怨,无所控告。恭愍王妃安氏深虑其然,命归私邸。于是一国大小臣僚、闲良、耆老、军民等以为军国之务不可一日无统,推戴臣权知军国事。臣素无才德,辞至再三,而迫于众情,未获逃避,惊惶战栗,不知所措。伏望皇帝陛下以乾坤之量、日月之明,察众志之不可违、微臣之不获已,裁自圣心,以定民志。”礼部再以明太祖旨意答复:“高丽限山隔海,天造东夷,非我中国所治。尔礼部回文书,声教自由,果能顺天意合人心,以妥东夷之民,不生边衅,则使命往来,实彼国之福也。文书到日,国更何号,星驰来报。”
当年十一月,再遣艺文馆学士韩尚质至明朝上表:“窃念小邦王氏之裔瑶,昏迷不道,自底于亡,一国臣民推戴臣权监国事。惊惶战栗,措躬无地间,钦蒙圣慈许臣权知国事,仍问国号,臣与国人感喜尤切。臣窃思惟,有国立号诚非小臣所敢擅便。谨将“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等号闻达天聪,伏望取自圣裁。”礼部复以明太祖旨意答复:“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于是,“朝鲜”这一名称经过宗主国明朝批准,正式成为新王朝的国号。李成桂遣门下侍郎赞成事崔永沚谢恩,又遣政堂文学李恬送明朝颁赐的给前朝的高丽国王之印,并请更己名为李旦。
不过,虽然国号被批准,但明太祖一直没有认可李成桂的王位。公元1395年十一月,遣艺文春秋馆太学士郑总赴京请诰命印章:“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差知密直司事赵胖奏达天庭,继差门下评理赵琳奉表陈奏,钦奉圣旨,许允权知国事。准奉礼部来咨内云:‘国更何号,星驰来报。准此。’即差知密直司事韩尚质赍擎奏本赴京,钦奉圣旨节该:‘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矣,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钦此。’除钦遵外,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初九日,差门下评理李恬送纳前朝高丽国王金印,又于当年十二月初八日准奉左军都督督府咨,钦奉圣旨内一款节该:‘即合正名。今既改号朝鲜,表文仍称权知国事,未审何谋?钦此。’一国臣民战栗惶惧,咸请国王钦遵施行。见今虽称国王名号,窃缘未蒙颁降诰命及朝鲜国印信,一国臣民日夜颙望,仰天吁呼。伏请照验,烦为闻奏,乞赐颁降国王诰命及朝鲜印信施行。”礼部以明太祖旨意拒绝:“今朝鲜在当王之国,性相好而来王,顽嚣狡诈,听其自然,其来文关请印信诰命,未可轻与。朝鲜限山隔海,天造地设,东夷之邦也,风殊俗异。朕若赐与印信诰命,令彼臣妾,鬼神监见,无乃贪之甚欤?较之上古圣人,约束一节决不可为。朕数年前曾敕彼仪从本俗,法守旧章,令听其自为声教。喜则来王,怒则绝行,亦听其自然。尔礼部移文李成桂,使知朕意。”
李成桂由于一直没有得到明太祖的册封,在上书明朝时仍然使用“权知高丽国事”,国号更改后则使用“权知朝鲜国事”。朝鲜史官对李成桂屡上书明朝的事件,谓之“我太祖有百折不挠之毅”。
李成桂即位后,认为开京王气已尽,开始积极谋划迁都。即位后一个月就下旨由开京迁都汉阳(今韩国首尔,1395年改称汉城) ,建宗庙社稷、宫室城池,并在1394年开始营建景福宫。其间,一个传说相当传神地刻画了当年围绕新都争论的激烈情形——李成桂的挚友、高僧无学大师曾对汉阳的城池布局提出意见:“以仁王山作镇,白岳南山为龙虎。”首席谋臣郑道传则以儒家立场反对怪力乱神之说:“自古帝王皆南面而治,未闻东向也。”二人互不相让,场面剑拔弩张。最后,李成桂采纳了郑道传的意见,无学挖苦郑道传:“不从吾言,垂二百年当思吾言。新罗义湘大师云:择都汉阳,郑姓人是非之,不过五世,篡夺之祸生;岁才二百,板荡之难至。”1396年,在宗社宫阙营建完成以后,朝鲜正式定都汉城。李成桂即位后,对内继续依靠郑道传等人实行改革,规划新王朝的蓝图,对外则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李成桂令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