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茅盾】茅盾生平介绍_茅盾文学奖

茅盾

人物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郎损、蒲牢、沈余、微明,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茅盾是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其代表作有:《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是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和社会文学的繁荣,该奖项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

人物生平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
  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
  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香港《立报·言林》。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
  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在桂林期间,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赴苏联访问。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7月,参与《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年底,离香港。
  1949年,2月,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8年,1月,开始创作《夜读偶记》。3月,《茅盾文集》第一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齐。
  “文化大革命”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
  1981年3月27日,逝于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爱情婚姻
  茅盾和夫人孔德沚自小定亲。1916年春节,茅盾从上海回到故乡与定下亲的孔德沚正式成婚。从此两人一直相伴,茅盾专心事业,而孔德沚照顾他的生活。直至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一个叫秦德君的女学生与之同行。因为都是单独来到陌生地,两人关系密切并产生了感情,在这种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消息传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后经证实,便大哭一场。婆婆劝她:“茅盾会回心转意的。”果然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4] [5]
  解放后,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务,而茅盾则全力投入于工作。“文革”开始之后,茅盾靠边还被抄了家。孔德沚在这场劫难中为之担心不已,这使得她的糖尿病复发。70多岁的茅盾伴其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但是这仍于事无补,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因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自此两人结束了长达44年的婚姻生活,从此阴阳相隔一直到1981年茅盾逝世。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历届名单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魏巍《东方》
  莫应丰《将军吟》
  姚雪垠《李自成》
  古华《芙蓉镇》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
  李准《黄河东流去》
  张洁《沉重的翅膀》
  刘心武《钟鼓楼》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
  路遥《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荣誉奖
  萧克《浴血罗霄》
  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
  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
  陈忠实《白鹿原》
  刘斯奋《白门柳》(一、二)
  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
  张平《抉择》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
  熊召政《张居正》
  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柳建伟《英雄时代》
  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
  贾平凹《秦腔》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周大新《湖光山色》
  麦家《暗算》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
  张炜《你在高原》
  刘醒龙《天行者》
  莫言《蛙》
  毕飞宇《推拿》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茅盾作品
  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一阶段的故事、保施、农村·三部曲(含《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手的故事、烟云、宿奔、白杨礼赞、车中一瞥、庄子选注、寻快乐等。
 
茅盾的故事
  志在鸿鹄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字迹潦草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怒斥编者
  茅盾向来是温和的,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气的时候。1978年,新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修改完毕,其中收录了茅盾的散文《风景谈》,编写组将修订后的教材排样寄给茅盾参看,茅盾发现自己仅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处。对此,茅盾异常愤怒,当即回了一封信给编写组:“你们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达百数十处,我不懂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们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写,有一套规范,不合你们的规范,就得改。那么,又何必选作家的文章来做教材呢?每个作家有自己的风格。你们这种办法(随便删改,却又不明言),实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风格。”茅盾在信中举例说,如把骆驼脖子上挂的本来一样的铃铛补加“大小”,茅盾讥讽地问:“事实上,骆驼挂的铃铛只有一种,你们为什么要改为‘大小铃铛’呢?”接到茅盾的信件之后,编写组不得不做了退步让《风景谈》大部分保持了原貌。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故居
  乌镇故居
  此故居是茅盾诞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坐落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观前街17号,坐北朝南。茅盾自1896年诞生至1909年离乡求学,在这幢故居中生活了十三个春秋。此后,几乎每年都要回家看望他的母亲。1940年他的母亲去世以后,切断了他与故乡联结的纽带,他的亲属也相继去了外地定居,故居房屋便陆续租给了居民居住。1977年春,当地政府动员住户腾出了后园的三间平屋,加以修缮保护。1981年3月茅盾逝世后,乌镇茅盾故居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故居
  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后圆寺胡同13号,东邻蒋介石北京官邸。茅盾自1974年12月初由原文化部宿舍迁入,直到1981年2月20日入院治疗,在这里度过了6年多时光的晚年生活。1984年北京市政府京公布茅盾故居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历史评价
  张光年: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王瑶《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我以为把茅盾当做有重大贡献的少数作家之一,是有充分根据的;这个根据不仅是党中央给他的历史性评价,而且包括人民对他的作品的喜爱的程度。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让他的文学遗产在我们攀登文学艺术高峰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由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流派,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时一个革命现实主义的流派,甚至影响了后来写作的《李自成》《上海的早晨》等作品的一些作家。"
  夏志清:“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
  胡耀邦:“茅盾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郁达夫:“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
  周扬:“茅盾是‘ 五四’ 以来第一个卓有成绩的文艺评论家。”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