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冯至】冯至的诗_冯至的代表作

冯至

人物简介   冯至原名冯承植,生于河北省涿州市,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德国海德堡大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和诗人。冯至著有《昨日之歌》《伍子胥》《十四行集》《山水》等作品,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瑞典皇家学院外籍院士等荣誉,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于1993年逝世。

个人生平
冯至
冯至
  1905年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1912年,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7年,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
  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
  1924年,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1931年2月底,与梁宗岱在海德贝格相会。在宫多尔夫的课堂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维利.鲍尔,后来成为好友。冯至决定离开海德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与陈铨相识,与北大同学蒋复聪、朱懊交往。
  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1946年7月至196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1948年7月4日,冯至去清华,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暑假期间,受杨振声邀请,全家在颐和园内谐趣园住了一个多月。
  1950年1月29日,在北京大学哲学讨论会上做关于歌德的报告。3月30日至6月7日,随代表团出访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在莫斯科停留若干日。
  1951年后兼系主任。著有《杜甫传》,当时颇得好评。
  1954年2月,访问鞍山钢铁公司,同行者有吴组缃、黄药眠、肖殷、戈扬等。6月至8月,与田间访问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在柏林与安娜·西格斯、贝歇尔、布莱希特、魏斯科普夫等作家晤谈。是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10月至11月,与成仿吾赴民主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550周年庆祝大会,会后冯至又参加席勒诞生200周年纪念会。
  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
  1970年,7月,离开燕东园,迁居建国门外永安南里,去河南息县干校。
  1979年6月7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冯至为团长。重访海德贝格,参观海德贝格大学的日耳曼学研究室、东方美术研究室等。7月19日至9月底在黄山疗养。10月30日至ll月16日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
  198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高教部授予他“格林兄弟文学奖”。
  1987年6月初,与姚可昆、韩耀成赴联邦德国接受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5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接见冯至。6日至10日第三次重访海德贝格。14日,应奥地利科学院邀请访问维也纳。18日,应民主德国高等教育部邀请,至魏玛、柏林访问。12月15日,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韩培德代表德国政府将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授予冯至。
  1988年1月14日,与臧克家、卞之琳、艾青一起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北京市青年宫联合举办的“诗歌一日”活动。5月16日,与韩耀成赴联邦德国卡塞尔,接受达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予冯至的“弗里德里希·宫多尔夫外国日尔曼学奖”。25日回北京。
  1989年4月25日,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8月,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在京揭晓。8月至10月中旬,患胸膜炎,住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冯至的代表作
冯至
冯至
  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等。
  论文集:《诗与遗产》《歌德论述》《论歌德》(1--2卷)等。
  散文集:《山水》等。
  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
  翻译作品:《哈尔次山旅行记》《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远方的歌声》《海涅诗选》《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等。
 
冯至的诗
  “孤独”是冯至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首先,“孤独”象征着人类生存的冷漠与隔膜状态。其次,“孤独”是某种理想主义精神的化身。他将“孤独”看作诗人最根本的生命体验和创作源泉:“没有一个诗人的生活不是孤独的,没有一个诗人的面前不是寂寞的……尼采、屈原,是我们人类最孤寂的人中的两个,他们的作品却永久的立在人类的高峰之上,绝非普通一般人所可仰及。”这种“天才式的孤独”是诗人所特有的,是其显著于世的根本特质。
  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古典诗词与西方诗歌对其创作影响深远,中西合璧、古今结合是冯至诗歌的一大特点。融古典意蕴与现代精神于一体的诗歌意象冯至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中的大部分情调和意象都源自古典诗词。冯至诗中的许多意象出自古典诗词,但它们并不只是古典意象的现代白话翻新。相反,诗人赋予某些意象以独特的自我感受和现代精神。
 
人物评价
冯至
冯至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作为诗人的冯至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他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他在《赠之琳》一诗中对卞之琳有这样的评价:“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其实这同样可以看做诗人的夫子自道。
  冯至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酝酿《杜甫传》,至五十年代初才发表出来,当《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就读了,有一次毛泽东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在冯至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有两个为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关键阶段,那便是他创作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的时期和创作诗集《十四行集》的时期。对此文学史也早有定评。对于前者,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极力褒扬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对于后者,朱自清先生也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