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健吾生于山西运城,毕业于清华大学,笔名刘西渭,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李健吾著有《草莽》、《这不过是春天》、《青春》、《金小玉》、《心病》等作品,还翻译了托尔斯泰、
高尔基、巴尔扎克等名人的作品。李健吾曾任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职,于1982年逝世。
人物生平
李健吾
李健吾,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父李鸣风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被北洋军阀暗害。李健吾自幼随母漂泊异乡。10岁起在北京求学。1921年入国立北师大附中,翌年与同学蹇先艾、朱大柟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创办文学刊物《国风日报》副刊《爝火》,开始发表小说、剧本。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1933年回国,在中华教育基金会编辑委员会任职。1935年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苦干剧团的中坚。抗战胜利后,应郑振铎之约,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筹建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后改名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起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还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
20年代有9部剧本问世,多数是独幕剧,反映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主人翁是工人、士兵、仆人。命运的焦点常集中在女性身上。《翠子的将来》(1926)、《母亲的梦》(又名《赌与战争》,1927)是这阶段有代表性的剧作。
30年代是李健吾思想活跃、勤于艺术探索的时期,剧本题材多样,风格各异。40年代是李健吾剧作的黄金时期,以改编中外名著为多。1937年后的孤岛文学盛名一时,而其中孤岛文学的戏剧运动也是最为活跃的,其中优秀剧作的代表就有李健吾的《草莽》。
李健吾代表作
李健吾
李健吾的代表作有《这不过是春天》、《以身作则》、《金小玉》、《青春》等。
《这不过是春天》是李健吾的代表作,剧本以北伐战争前夕为背景展开了戏剧情节。讲述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京警察厅厅长奉命捉拿从南方来的革命者,而革命者却是厅长夫人的老友,正住在厅长家里。此事为密探侦知,厅长夫人买通密探,放走了革命者。
剧作在爱情和革命的纠葛中,通过几个反复,着重刻画了在厅长夫人身上存在着的一系列的矛盾,在其他人的身上也同样如此。李健吾的剧作不象
曹禺剧作那样引起群众心灵的震撼,而是让观众在得到愉悦的同时,感受到剧本的魅力,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剧本不足之处是主要人物冯允平缺少了一些个性,在剧情安排上也略嫌造作,明显有编造的痕迹。
李健吾的写作特色
李健吾主要有三个写作特点:
(1)时代性不强,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自己特殊的风格。
(2)重人性分析,重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揭示,重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探索。
(3)对话俏皮利落,结构严密紧凑,趣味性较强。
人物评价
李健吾
李健吾的改编剧本,只取原作基本构思,而将背景、情节、人物加以改造,使之彻底中国化,演出中甚得好评。40年代后期起,李健吾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研究、翻译上,偶有创作。1976年后,有《一九七六年》(1977)、《吕雉》(1979)等剧本问世,宣泄了他对十年动乱的愤懑,对新时期的赞颂。
李健吾的剧本贯穿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爱国、民主思想,著意刻画不同阶级的人性,有布局严谨、情节紧凑、语言流畅、人物性格鲜明的特色,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剧作家。其中《这不过是春天》(1934)以
北伐战争为背景,反映革命者深入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进行斗争的事迹,有较大影响。
李健吾的喜剧以刻画生动的喜剧性格见长,格调清新,风趣幽默,尖锐泼辣,而不失真实,舒展自如而不矫揉造作,颇多上乘之作。如《青春》(1944)即以反封建的主旨、生动的性格塑造、强烈的喜剧效果赢得好评。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