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芳允出生浙江省黄岩县,是我国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卫星测量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主要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研究,曾提出“863计划”,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等作品。陈芳允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于2000年逝世,享年84岁。
人物生平
1916年4月3日,陈芳允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父陈立新,毕业于保定军校,母许氏。
1921年,陈芳允开蒙,次年,生母病故。
1928年,进入黄岩县立中学(今黄岩中学)读初中,1931年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
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机械系,后转人物理系。
1938年初,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物理系中有任之恭、孟昭英教无线电课,他对其中的实用无线电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在任之恭先生的建议和推荐下陈芳允先在清华无线电研究所做无线电通信有关的课题,后到成都航空委员会无线电厂工作,去后不久因搞无线电定向仪有成绩,被提为研究股长。
1943年,在成都与沈淑敏女士结婚。
1945年初,到英国A. C. 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在伦敦实验室做彩色电视接收机的线路工作,后转至曼撤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参加海用雷达的研制工作。
1948年5月,陈芳允回到上海,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
1950年3月,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合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并在上海成立分院,陈芳允在生理生化研究所任技正,在此期间,陈芳允为神经生理学研究完成了一套电子仪器(包括电刺激器、直流放大器及显示设备等),这是国内在生物电子学方面研制的第一套设备。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3年,调北京,主持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1954年并入物理研究所,组建成电子研究室,陈芳允任该研究室主任。
1955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
1956年,陈芳允参加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并参加了新电子所的筹备工作。
1957年,原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陈芳允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
1958年4月19日,日环食带经过海南岛南端,是最好的观测太阳射电辐射的机会,当时中苏组成联合观测队,陈芳允作为中方领队和天文学家王绶琯及原苏联科技人员共赴海南得到完美的观测结果。回京后,陈芳允协助王绶琯创立了射电天文研究工作。
1958年,他开始从事脉冲技术研究工作。提出并完成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的研制,把采样示波器做成可以携带使用的仪器,在国际上是首创。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
1960年,参加论证并提出了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三年后,与同事研制了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交原子弹试验场使用。
1964年,他和研究室的技术人员为空军研制出机载抗干扰雷达,由电子部工厂制造,装备了大量的歼击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1965年,陈芳允开始参加空间技术工作,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制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的测控方案以多普勒测量为主,并在卫星入轨点附近的地面观测站设置雷达和光学设备加以双重保证。为此,他除总体设计外,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台站建设工作。
1967年,调到国防科委第26基地,从事卫星地面测控网的研制和建设工作。
1970年,陈芳允研究了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所用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后,他针对通信卫星的测控要求,设计了新的微波统一系统,后被国防科委和卫星总体负责人孙家栋采纳。两套统一测控系统研制成功,为中国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此项目与通信卫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芳允为主要获奖者之一。
1976年,调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调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
1985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
1988年后为国防科工委顾问。
1991年,被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1992年,陈芳允提出地球环境观测小卫星星座的系统方案。
1993年12月15日,与姜岩讨论给江泽民关于纳米技术的报告。
1996年11月,妻子沈淑敏去世,沈淑敏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4月7日至10日,陈芳允与杨嘉墀、王大珩、王淦昌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中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1999年,陈芳允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年4月29日,84岁的陈芳允因运动神经元病中枢性呼吸衰竭去世。
陈芳允妻子
陈芳允的妻子沈淑敏年轻时漂亮活泼,追她的人特别多。内向腼腆的陈芳允,毫无竞争优势。不过他懂得把握机会。有次在老师家吃饭,男孩们都围着沈淑敏夸夸其谈。行动派的陈芳允却挽起袖子去做饭了,这与众不同的举动自然引起了沈淑敏的注意。更重要的是,他的厨艺竟然不错。最后,陈芳允就凭借那顿饭,如愿娶到了沈淑敏。
不过,50年后金婚时,沈淑敏却发现陈芳允做饭的本事,已经退化到连煮面条都不会了。
陈芳允的贡献
卫星控制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不仅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而且为中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后,陈芳允参加了中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那时正值“文革”时期,陈芳允被下放到陕南一工厂进行“锻炼”“改造”,在此期间,陈芳允设计完成了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为中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频率分配技术
陈芳允利用频率分配的方法,解决测量船上众多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使各种设备得以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成功地解决了“远望号”船电磁兼容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并在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首次得到验证。
微波统一系统
陈芳允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计算,提出了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来作为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保持时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而不必将它们分为独立的系统以完成各自的功能。统一系统大大节省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特别是星上天线的数目,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地面设备的规模和投资。
双星定位系统
1983年,陈芳允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这一系统称为“双星定位系统”。2000年10月随着2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了。
“863”计划
1986年3月,陈芳允与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在
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讨、论证,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拨款100亿元,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人物评价
陈芳允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科学、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一生,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一生。他崇高的革命理想,优秀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创新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所展现的一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风范,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曹刚川原国防部部长)
陈芳允同志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