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承宗出生江苏吴江,是我国知名化学家,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曾在严济慈的推荐下进入居里夫人研究室,回国后为原子弹工程助力。他是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元勋,曾任合肥联合大学校长、合肥学院名誉校长等职。有人不禁要问,为何杨承宗先生既不是院士,也不是两弹一星元勋?
人物生平
1958年起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任系主任,教授。1961-1969年底兼任国家第二机械部铀研究所副所长,主管业务。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80年倡办安徽省合肥联合大学,兼任校长。1979-1989年先后任中国化学会第21-22届理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学会第1-2届理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学会理事长。杨是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先从郑大章先生学习研究放射化学。1934年间人造放射性现象尚待确立,人们对铀-镭系元素和铀-锕系元素之间关系并不十分清楚。他随郑大章研究、分析并测定了沥青铀矿物中镤对铀的放射性比例,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镤的载体元素化学及其定量提取文章,测定了铀-锕系对铀-镭系的放射性分枝比值约为4%,因而可以用放射化学方法核算出沥青铀矿中锕系铀元素对镭系铀元素之间的比值约为千分之七。
2011年5月27日上午8点45分,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大建校元勋、原副校长、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杨承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杨承宗先生逝世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许武、校长侯建国分别以单位和个人的名义向杨先生的亲属发去唁电,表示深切哀悼。唁电中说:“杨先生不仅在科研和教学上是我们的榜样,在为人处事上也堪称楷模。在百年的人生岁月里,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对科研的执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宽广坦荡的胸襟和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教界和我校的重大损失,全校师生无不扼腕痛惜!先生百岁寿诞,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而今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先生以我是科大人为荣,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全体师生员工将永远铭记先生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先生的谆谆教诲,化悲痛为力量,秉承先生遗训,为国家科技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抗战时期,他们曾从大量铀盐中分离制得很强的(Th234+Pa234)ß放射源,由此发现Pa23硬ß放射线对铝箔厚度的吸收曲线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呈指数直线下降,而是分成若干段的指数直线;又发现ß射线的吸收系数随放射源周围物质的量及其原子序而改变。此现象成为背散射法鉴别不同支持物质或其厚度的基础。1946年杨由法国巴黎大学教授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支持,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经费,1947年初到巴黎居里实验室工作。时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的约·居里夫人提出用化学离子交换法从大量载体中分离微量放射性元素的课题。他对常量载体物质的基本化学性质潜心研究,成功地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出放射化学纯的镤233,锕227等放射性同位素。此方法在当年玛丽·居里夫人用分部结晶法从大量钡中艰难地分离出微量镭的居里实验室中受到重视。这个从大量杂质中分离微量物质的新方法,结合后人发现铀在稀硫酸溶液中可以形成阴离子的特殊性质,发展成为全世界从矿石中提取铀工艺的常用原理。1951年,杨承宗通过巴黎大学博士论文,题目为《离子交换分离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论文考评为"很优秀"。获博士学位。
杨承宗与居里夫人
严济慈曾将杨承宗推荐到居里实验室工作。1946年杨由法国巴黎大学教授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支持,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经费,1947年初到巴黎居里实验室工作。时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的约·居里夫人提出用化学离子交换法从大量载体中分离微量放射性元素的课题。他对常量载体物质的基本化学性质潜心研究,成功地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出放射化学纯的镤233,锕227等放射性同位素。此方法在当年玛丽·居里夫人用分部结晶法从大量钡中艰难地分离出微量镭的居里实验室中受到重视。
杨承宗响应
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离开居里实验室前他向居里夫人要了居里实验室独有的碳酸钡镭标准源10克,亲自带回中国。这是玛丽·居里夫人亲手制作的极为珍贵的国际标本。
杨承宗为什么不是院士
他的同事、学生有的当选院士,有的荣获“两弹元勋”,但他既不是院士,也没有佩戴上共和国的勋章。很多人为他鸣不平,但是对于荣誉得失,他的心总是平静:“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杨承宗被公认为是“没有勋章的功臣”。
杨承宗与两弹一星
对中国的崛起两弹一星至关重要,对研发的元勋也是社会名誉实至名归,成为社会崇拜的偶像,而研制两弹有一位却被遗漏了,既不在两弹一星的表彰科学家之列,甚至连院士也不是,这个人就是杨承宗。
在党中央确定研制“两弹一星”的计划后,中国科学院动员了当时几乎全部相关科研力量的精华,承担“两弹一星”的前期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杨承宗与许多科学家一起,踏上了“秘密征程”。
在原子弹研制成功,核材料制备工艺完全成熟以后,杨承宗逐渐不被重用。杨承宗先生的直言快语也成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的口实。80年增选他已经不在科学院系统,三本校长怎么能当选?后来91年以后的增选他年龄又过大了,所以他也不是院士。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中国的学术界也是有学阀的,他是法国回来的,与留学英美为主的留学人员不在一个体系,与留苏的也不在一个体系,中国留法回来的人很少,这些都有很大的影响。更在两弹一星元勋的评价当中,中国历来是重视理论轻实验的,对材料工艺等更不重视,且他已经离开了相关的系统,单位支持不足,且不是院士授奖影响院士权威性等等,在两弹一星元勋的国家嘉奖当中也没有了他。
人物评价
杨承宗为中国核燃料化学的建立、发展和培养人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所作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评)
杨承宗心态之淡泊而明志,不要说在当今社会,就算是历史上的先贤也属难能可贵。杨承宗继承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优良品德,事事求真、务实,做事脚踏实地,做人坦诚相待。是以寿高而明智,深受后学爱戴。杨承宗为人,明恕而行、要之以礼,严于律己、谆谆教人,胸怀广阔、思维敏锐。是以寿高而健实,深受人们的敬爱。(
李虎侯教授评)
杨承宗对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作出的许多开拓性、创新性的贡献,已牢牢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他的淡泊名利和爱国情操,也为中国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