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吴有训】吴有训的学生有谁_吴有训诺贝尔奖

吴有训

人物简介   吴有训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被称作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世界重大科学第一位名垂史册的中国人。他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国后担任过中央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吴有训主要在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很有研究,是在国际物理学界做出一流贡献的中国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二十六日,吴有训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荷岭乡石溪吴村的小村庄。父亲吴起辅,在汉口帮人做生意,直到晚年才回到家乡的县城,与人合开了一个店铺,以维持生计。吴有训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是一位精力充沛而讲求实效的女性,一位慈祥而又严厉的母亲,她的言传身教对吴有训的一生影响极大。吴有训7岁时入家塾,习旧学。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进高安县的瑞州中学,后随学校并入江西省南昌第二中学。
  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七月,吴有训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同时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今南京大学),受教于留美归来的胡刚复博士,在胡先生的指导下,吴有训在国内即对X射线有了一定的了解。
  留学经历
  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吴有训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西省官费留学,赴美入学习。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一月,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物理学家A.H.康普顿来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吴有训成为他的研究生,与康普顿教授一起从事X射线散射光谱研究。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与康普顿合作发表《经过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a射线的波长》。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吴有训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做博士论文,题目就叫“康普顿效应”。通过答辩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归国任教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任教。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八月,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进行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月,吴有训在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论单原子气体全散射X射线的强度》,开始了对单原子气体、双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散射强度理论研究。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吴有训在美国《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双原子气体X射线散射》一文,认为当时华盛顿大学物理系教授江赛的散射强度公式,缺少一个校正因子,并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他分析的正确性。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被德国哈莱(Halle)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该院院士,成为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校长。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校进行短期访问,从事科研工作。同年底,任交通大学教授。
  学术成就
  1949年6月初,上海科技团体联合会推举吴有训为主席。6月中,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又任命他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相当于校长),主持交通大学的教学恢复工作。7月,吴有训作为上海科技界的代表,赴北京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会议选举了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科技界代表15名,吴有训是代表之一,9月,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接见。
  1950年1月,出席科学院研究计画局召开的近代物理座谈会,讨论并参与科学院物理科学相关机构的调整和设置问题。三月被提名为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所长是他的学生钱三强。五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于当年六月底,吴有训受郭沫若院长委托,作为中国科学院访德代表团团长,与华罗庚、王淦昌、恽子强出访东德,参加纪念德国科学院成立250周年大会。
  1951年,吴有训率团再赴东北。在东北考察了一个多月,从沈阳到长春、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地,与各级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了广泛地接触。于10月成立东北分院筹备处,提出了设立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的初步方案。
  1956年,主持制定数理化等基础学科“12年科学远景规划”。12年远景规划提前完成后。
  1958年8月,参加江西省首届科学工作者会议。
  1959年2月14日至5月11日,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了东欧七国科学院和若干高校及产业部门的研究组织。
  1960年7月,吴有训作为团长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一行五人应邀参加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三百周年庆典活动,对英国进行访问。
  1963年,又参加与制定机关报的科技10年规划。
  1977年,吴有训为筹备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提出了许多建议,并审阅中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同年11月30日,在北京地安门东大街的家中去世,终年八十岁。12月7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科学界的同仁好友数百人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吴有训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吴有训的学生有谁
  学生:冯端院士、胡宏纹院士,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竹溪、葛庭燧、彭桓武、余瑞璜、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戴振铎、任之恭、黄昆、王大珩、龚祖同,陆学善、赵九章,电子学家陈芳允、海洋物理学家赫崇本。
 
吴有训诺贝尔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将“康普顿效应”的发现列入下年度物理奖名单。康普顿认为吴有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决定除自己外,提名吴有训和威尔逊应同时获奖,但吴有训认为自己是康普顿的学生,极力要求把自己的名字从获奖名单中划去了!
  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的A.H.“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也叫“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吴有训的学术成就
  验证康普顿效应
  吴有训对近代物理学的重要贡献,主要是全面地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最初发表的论文只涉及一种散射物质(石墨),尽管已经获得明确的数据,但终究只限于某一特殊条件,难以令人信服。为了证明这一效应的普遍性,吴有训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做了7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曲线,证明只要散射角相同,不同物质散射的效果都一样,变线和不变线的偏离与物质成分无关。他们在1924年联名发表题为《经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射线的波长》一文,论文刊登于《美国科学院通报》(Proc.Nat.Acad.Sci.)第10卷上。文中写道:“这些实验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散射量子理论所预言的光谱位移的真实性。”
  开创中国物理研究先河
  1926年回国投身国内物理学的研究。当时的中国,虽然物理学工作者已先后做出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工作,但这些都是在国外、是借助外国的某些工作条件完成的。真正立足于国内的研究工作,仅仅还处于起步阶段,吴有训关于X射线的气体散射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标志。
 
吴有训纪念馆
  吴有训纪念馆又叫"吴有训科教馆"引坐落在高安市瑞州公园内,自1992年开始筹建历经八年,于1999年4月26日正式对外开馆。现已开辟宜春地区和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高安市"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2000年5月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吴有训科教馆"。
  馆内由大厅、正厅和东西两厅组成。大厅为上下两层,正厅为吴有训生平事迹展厅,并在厅内另辟三间木质房,作为吴有训生前故居陈列,东厅为名人题辞展厅,西厅为高安百名名人展厅,内设原子弹模型小展厅,各厅之间有环形长廊相通。
 
人物评价
  数学家陈省身院士:吴有训是近代中国科学史上一个模范的科学家。
  物理学家康普顿:吴有训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之一。
  岩石学家王德滋院士:我没有和他讲过一句话,没有听过他一堂课,60多年过去了,他崇高的形象依然确确实实地活在我们同学的心中。
  物理学家严济慈:吴有训的工作实开中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