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林风眠】林风眠作品_林风眠蔡元培

林风眠

人物简介   林风眠出生广东梅州,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是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林风眠的代表作有《春晴》、《江畔》、《仕女》等,曾受蔡元培提携担任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于1991年病逝香港,享年92岁。

人物简介
  林风眠(1900—1991),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
  出生于贫农之家。父伯恩,兼做石匠,工于宋体碑文。风眠幼时,即喜爱绘画,中学时代,其习作常受老师的称赞。1917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1918年参加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因其家境清贫,曾到得毛里求斯华侨团体旅毛林风眠集义会的资助。1920年入读法国迪戎(DIJON)国立美术学院。不久又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1925年参加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展览会。是年冬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等职。1926年春在北京艺专举办个人画展。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28年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院长。次年,组织“亚波罗”社,出版“亚波罗”杂志。1931年率艺术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抗日战争期间,曾执教于重庆国立艺术学校。抗日胜利后,在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1977年定居香港。先后在法国、巴黎、日本、中国台北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梅州客家联谊会成立庆典时将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80余幅,在梅州大会堂展出。
  林风眠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在留法期间,他认真学习西洋画法,并融入中国文化,创作过许多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油画,当时受到赞扬的《人道》、《痛苦》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回国后,对中国传统绘图,如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画、宋代瓷器、汉代石刻、战国漆器、民国木版年画、皮影等等,也一一加以研究。此外,他对中国文学、诗词、音乐也认真学习,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在创作上,他尊重中外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但极力反对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主张东西方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以自己民族文化为基础,发展新的中国艺术。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技巧,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构图常密不透风,但不觉局促,运用明亮的色彩,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既对立,又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香港《文汇报》1991年8月14日报道中说:(林风眠的作品)“融汇中西文化传统于一炉,创造出个人独特画风,蜚声国际艺坛。”其代表作有《鹭》等。
  1991年8月12日病逝于香港,终年91岁。有《中国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著作传世。
 
林风眠作品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林风眠的妻子
  林风眠的发妻是德国人,学化学的,据说还是贵族出身。
  从相识到相恋,回巴黎结婚生子,最后妻子双亡,也就一年多时间。林风眠很在乎这段情感,半个世纪后重回巴黎办画展,曾去寻找过当年的墓地。或许为了尽快忘记,他又找了一位新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想法,时间实在太短了,前妻逝世的第二年春天,他又一次结婚,这一次是位法国女士。
  抗战前,林风眠的夫妻生活没什么不同寻常,这以后,他去内地,太太留守上海,一分别就是八年。抗战胜利重新相聚,到一九五六年,太太离开上海出国,辗转去了巴西。从此他成了孤家寡人,虽然没像老友林文铮那样被打成“右派”,但也坐了多年牢狱,日子过得一点都不好。晚年定居香港,快八十岁时,曾去巴西探过一次亲,与二十多年没见面的老妻短暂相聚,也算最后告别。
 
冯叶和林风眠什么关系
  林风眠晚年在香港时期,与金碧芬(杭州国立艺专女学生)和“义女”冯叶(友人冯纪忠之女)之间的关系,以及金、冯两人之间的恩怨往事(第317页),多年以来一直传闻甚多,真伪难辨,几成艺坛“秽史”,也对林风眠晚年形象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林风眠蔡元培
  受到学界泰斗、学院创办人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
  1924年5月,参加中国在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的展览会,当时由驻法公使及蔡元培发起。林风眠参展作品达几十幅,其中包括油画和国画。展览中作品所蕴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及其才华被蔡元培先生发现。
  据林文铮先生回忆,蔡元培对《生之欲》十分欣赏,说它“得乎道,进乎技矣”!蔡元培在这里说的“道”,应是指《生之欲》传达的精神内涵,这内涵和《摸索》有着相近的意向 试图用绘画语言诉说形而上的理念。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