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王稼祥】王稼祥夫人_王稼祥故居

王稼祥

人物简介   王稼祥是我国杰出革命家、党和军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他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王稼祥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联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等职位。文革中,他从事的外交工作被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到残酷迫害,于1974年猝然逝世,终年68岁。

人物生平
  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在安徽省泾县厚岸村。
  1913年进入本村柳溪小学学习,成绩优异。
  1919年小学毕业后又读了一段私塾。
  1922年到安徽南陵县乐育学校求学。
  1924年春就读于安徽芜湖圣雅阁中学。
  1925年5月领导同学参加反帝爱国运动。8月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担任学生会主席。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进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读书。同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3月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总编辑。4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1月,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4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负重伤。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再次被选为政治局委员。会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1935年长征途中举行为遵义会议的酝酿、召开以及贯彻遵义会议的决议,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曾多次说过,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他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
  1936年10月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1月至1956年9月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7年6月,由于伤情恶化,去莫斯科治伤。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8年8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9年1月,兼任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
  1941年任中央研究组副组长。
  1942年6月,同陈云负责领导中央军委直属系统的整风。
  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1944年伤病复发,脱离工作。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46年再次去苏联治病。
  1947年5月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1951年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在此期间,他参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外交方面的许多重大决策,并在对外工作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看法。
  1953年3月任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6年2月参加苏共二十大。8至9月出席党的七届七中全会。9月,在中共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7年1月参加周恩来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波兰、匈牙利三国。
  1958年11月至12月出席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1959年3月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会见外宾。同月作为以朱德为团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赴华沙出席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4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委会委员。7至8月参加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1962年2月和刘宁一、伍修权一起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写信,为“渡过困难,或者减少困难,至少不去增加目前已形成的困难,来加速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处理中苏、中美等国际关系的意见。后被指责为“三和一少”、“三降一灭”的“修正主义外交路线”。3月主持撰写和审定《关于支持别国反帝斗争、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问题—事实求是,量力而行》提纲。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会后休养。
  1965年1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常委会委员。
  1966年3月中央决定王稼祥任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
  1968年4月被隔离审查。
  1969年10月被下放到河南信阳。
  1970年年底回到北京治病。
  1972年5月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信,要求分配工作。
  1973年8月在中共十大上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
  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终年68岁。
  1979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得到平反。
 
王稼祥夫人
  原配查瑞香(1904-1926),由王稼祥的父亲包办成婚,于1925年结婚,1926年产后病逝。
  1928年在莫斯科与一乌克兰姑娘结婚,1929年离婚。
  1939年3月5日与湖南姑娘朱仲丽(1915年—2014年)在延安结婚。
 
王稼祥故居
  泾县故居
  王稼祥故居是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位于泾县厚岸乡,距县城45公里。
  这里群山环绕,烟树茫茫。绿竹茸茸,景色十分秀丽。故居是一座普通的皖南民居,三间两厢,前有庭院,庭院有花圃,其间花木杂错有致,一厢为书房,书房虽小,但简洁雅致,窗明几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此之谓也。王稼祥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先入柳溪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又跟王惠久和王谈人先生补习一年,1920年离开家乡赴南陵县乐育中学初中,后转入芜湖圣雅各中学读高中,不处去上海就读于上海大学附中,从此走向革命道路。王稼祥从小好学善思,爱憎分明,对社会的时弊恶习,疾恶如仇,对贫困人民的饥饿困苦,倾注同情。家乡周围的一切,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憎恨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他后来追求真理走向革命的思想基础。王稼祥故居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王稼祥故居”的门额。故居中陈列了王稼祥青少年时的生活学习用具和他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动的照片,供人们参观瞻仰。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