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周小舟】周小舟简介_庐山会议周小舟

周小舟

人物简介   周小舟原名周怀求,曾任湖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毛泽东秘书、湖南省委书记等职位;他曾经成立北平学生联合会、参与领导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和华北解放战争、进军湖南,为新中国成立贡献自己的力量。周小舟因在庐山会议上支持彭德怀而被定性为“走资派”“反党集团”成员,被贬职,文革中又遭到残酷批斗,最终在1966年12月26日自杀而死,这一天是毛泽东的生日。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小舟(1912—1966),原名怀求,字元诚,湖南湘潭黄荆坪人;生于一个诗书之家,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怀求的父亲周庭拔,曾随堂兄周纫秋在外地做过税监、师爷一类的小官吏。1918年,他和当时任湖北钟祥知县的周纫秋一起,解职回乡。周庭拔回乡后,家道中落,他虽曾挂牌行医、设馆授徒,但所得甚微。1926年谢世。
  怀求的母亲周氏,出身贫寒,为人俭朴,很会操持家务。周氏在连生3个女孩之后,生了怀求,对怀求备加疼爱。怀求聪颖好学,和大姐周怀应的感情最深。那时,怀应辍学在家,专门照料怀求。他4岁开始描红,稍大,父亲和大姐陆续教他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书。
  1919年8月,怀求离开狮龙桥,随父母移居湘潭县城斗姆阁;1921年秋,怀求的父母返回狮龙桥居住,怀求寄居伯父周纫秋家继续就读。由于成绩优良,思想活跃,他深得伯父喜爱。后来,周纫秋回忆说:“我子侄二十六人,学业成绩,时政见解,生活俭朴,数怀求第一。”
  1928年考入长沙著名的明德中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学生时期就担任了中共北平临委宣传部长。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部工作。
  1936年1月,年仅24岁的他,更名为周小舟,与历史学家吕振羽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谈判联合抗日,初露锋芒。
  同年8月,周小舟到延安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南京谈判情况。毛发现他是个人才,便将他调到中央军委,任自己的联络秘书。
  革命大本营初定陕北,毛泽东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即使是成篇的文章,也要征询部属的意见。周小舟毫无顾虑,对于文稿的写法和语句,直陈己见。毛泽东很重视他的意见,有时整段采纳他修改的文字,对他很是赏识。
  有时,毛泽东与周小舟这位“老乡”秘书,也聊聊湘潭的乡俗民情,谈谈故乡的名人轶事,说说家乡的革命斗争。此时,两人无拘无束,乡音未改,都感到愉快莫名,常常发出爽朗的笑声。
  周小舟在毛泽东身边,学到了许多东西,工作作风和方法都得到了改善。他对毛泽东的领袖风范和革命精神,由衷敬仰,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甚至连写字,都要学习毛泽东书法的风骨和神韵。
  毛泽东对他的秘书们,一般不会长期留在身边,而是让他们在革命风浪中锻炼成长。
  委以重任
  1937年4月,毛泽东派他的秘书周小舟代表党赴山西,与阎锡山进行联络,做艰巨复杂而又危险的统战工作,以争取和平民主权力。此间,毛泽东与周小舟之间电讯不断,周承担了党和毛泽东“特使”的重任。
  4月22日,周小舟赴五台县会见阎锡山途中,毛泽东给他复电:谈话应着重指出,政治制度之民主改革及人民自由权力之重要性与迫切性;国民大会选举法与组织法,须照民主原则,彻底修改;我们根本反对爱国领袖之被审讯,主张立即释放;问《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能否来延安一行,如同意,我表示欢迎。
  4月23日,毛泽东再电周小舟,要他向阎锡山提出和平团结一致对外、容许共产党公开参加救国运动、赞成全国民主改革运动等要求。
  周小舟认真执行了毛泽东的指示,完成任务后返回延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周小舟再次委以重任。7月15日,毛泽东特致信阎锡山:“关于坚决抗战之方针及达到任务之方法问题,红军开赴前线协同作战问题,特派周小舟同志晋谒,乞于接见并赐指示是祷。”7月16日,周小舟到达太原开始执行任务。
  毛泽东对周小舟在山西的出色工作,感到高兴。10月初,又派他以中央军委联络员的身份,前往新疆盛世才那里执行任务。当时,新疆是我党与苏联之间人员、物资往来的惟一通道,减少国民党地方当局的阻挠,保证交通顺畅,是至关重要的。
  周小舟临行前,毛泽东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与他谈了一次话,对于此行的任务及注意事项,都作了详细交代。10月5日,毛泽东又致电行程中的周小舟,对他表示关怀和指导。电报说:“你在工作中的政治方向是没有错的,工作中表现了积极与努力,一般说来是有成绩的。”“但在工作中还表现了一些缺点,这就是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轻躁、粗率与骄傲的作风。”“改变的方向是用谨慎、周密与谦逊的态度去观察问题,去处理问题,去待人待物,特别是在统一战线工作中须严格采这样的态度。”话语中含有深情厚谊。
  1938年秋,周小舟担任中共冀中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部长。此间,他与毛泽东之间的联系依然密切。他常常致信汇报工作和思想,问候主席安康。毛泽东尽管日理万机,还是尽量给周小舟回信,多是鼓励和爱护。
  1943年底,任中共冀中六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5年秋,晋察冀中央局组建北平市委,准备接管日伪统治的北平,周小舟任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国民党抢占北平后,周小舟改任中共北岳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1948年冬,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
  韶山之行
  从1953年起,毛泽东几乎每年都来湖南,每次都是由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陪伴,精心安排起居、安全、文娱活动。毛泽东很满意。但他一次都没有回过故乡韶山。
  1959年6月,毛泽东在视察了河北、河南、湖北之后,于下旬到达长沙,准备回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看看。他对公安部长罗瑞卿和周小舟说:我是回老家看望父老乡亲,请你们一不要派部队护卫,二不要派公安人员跟随,给我行动自由。
  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周小舟他们还是暗中布置了安全保卫。6月25日傍晚,毛泽东一行抵达韶山。当晚,毛泽东未及休息,就高兴地接见了当地干部和部分亲友,座谈了两个小时。往日乡里事,一起涌心头,他几乎彻夜未眠。
  周小舟一直陪着毛泽东,悉心照护。6月26日晨4时多,毛泽东就起床,独自走出宾馆。周小舟、罗瑞卿得知后急忙追去,毛泽东向一座长满松柏的小山走去,祭扫了父母之墓。归途中,又访问了一家农户。
  回到住地,毛泽东对周小舟等人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这不得不承认。我下次回来,还得去看望他们二位。”
  6月27日下午,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罗瑞卿及几个水手陪游。周小舟一直在岸上观察周围情况。毛泽东一会儿潜入水中,一会儿仰卧水面,一会儿又踩水直立于水中,还喊着“立正”、“稍息”、“敬礼”,做出各种姿势,似乎又回到天真烂漫的青年时代。
  然后,毛泽东招呼岸上的周小舟说:“小舟,你怎么不下水?”周小舟说:“我下不了水,我是秤砣(下水就沉底)。”毛泽东听了说:“你是秤砣,怎么叫小舟呢?”然后,指一指罗瑞卿说:“他以前也是秤砣,现在不是浮起来了吗?你应当下水,不下水怎么能学会游泳?”
  周小舟无奈,只得换了衣裳,下到水库边的水中,扑腾了几下就上岸了。毛泽东对他说:“你两年不当省委书记,也要学会游泳啊!”
  游泳后回住地时,毛泽东对周小舟说:“小舟,那个地方倒是很安静啊。我退休以后,在那儿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其他领导人来休息一下也可以嘛!”毛泽东指了指韶河上游的滴水洞方向,他的祖辈曾居住在韶山冲西南约10里的那个幽静的峡谷里。后来周小舟向省委作了汇报,一致同意毛泽东这个合乎情理的要求。但这件事并未由周小舟领导完成。一个月后,他因在庐山会议上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而被撤职。造房子的事由他的继任者张平化落实,于1960年下半年动工,1962年建成了由三个小楼组成的“西方的一个山洞”(毛泽东语)。毛泽东只在1966年6月17日秘密来过一次,住了12天,真正的晚年却并未来此居住。
  就是这次韶山之行,毛泽东写了著名的诗篇《七律·到韶山》。周小舟等陪行的人员成了最早的读者。
  诗传友谊
  1959年6月28日,毛泽东一行乘船离开武昌,晚11点半抵达九江。29日,乘车上庐山。故乡之行的喜悦还在胸中回荡,心境轻松愉快。西方说“愤怒出诗人”,其实,愉快也能够催生诗作,“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加上连日来庐山的阴雨天,这天突然放晴,阳光满山,景色迷人。毛泽东乘兴写了《七律·登庐山》。几天内连写两首诗,这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并不多见。
  周小舟作为湖南省委第一书记,也上山参加了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毛泽东将新作《七律·登庐山》,先给身边的人看,以听取意见修改之。周小舟也看到了这首诗,表明毛泽东对他的信赖,以及陪同回韶山的感谢之意。
  《七律·登庐山》原来有个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周小舟看了认为,这个小序可有可无,建议删去。毛泽东斟酌后觉得建议有理,便删去这个小序,并将创作日期改定为“1959年7月1日”。
  当日,周小舟还将毛泽东这首诗的原稿拿给李锐看,其文字与后来公开发表的有几处不同。原作最后两句为“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这里指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元嘉四年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改后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点明陶渊明的理想已变成现实,增添了抚今追昔的内容。
  另外,“跃上葱茏四百旋”一句后三字原作为“四百盘”;“冷眼向洋看世界”一句中后三字原作为“望世界”;“热风吹雨”原作为“热肤挥汗”。这几处是毛泽东征询他人意见后作改动的。显然,“旋”比“盘”更有升腾感;“看”比“望”更富动感和力度;“热风吹雨”比“热肤挥汗”境界更开阔。这正印证了“好诗不厌百回改”的古训。
  蒙冤离世
  周小舟初上庐山,还是最早看到毛泽东诗稿的几个可信赖的人之一,而且还是庐山会议文件起草小组的成员之一。可是下山的时候,却成了“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成员。后人有诗叹曰:“庐山真面实难容,左右高低望未穷。一夜小舟从此逝,萧条江上起秋风。”
  周小舟为什么受到批判呢?从根本上说,是他在庐山会议上的纠 “左”观点,与毛泽东当时对形势的估量相矛盾,被认为是反党、反毛。另外还有四件事,引起了毛泽东的震怒:一是,1959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周惠(湖南省委书记)、李锐(水电部副部长、毛的兼职工业秘书)谈话,主要内容是:综合平衡过去搞得不好;这次会什么都可以谈;去年农业估产过高,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谈话气氛轻松活泼,常有笑声。在毛泽东讲去年“估产过高”时,周小舟插话说:“高指标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句很有分量的话,毛泽东因为当晚高兴,并未觉得刺耳。可是后来彭德怀的“意见书”出现后,毛泽东就认为周的这句话表明他是与彭一起“反上”的。后来(8月15日),毛泽东还把这句话作为反对他的话,写进了一个批示中。
  第二件事,更加深了毛泽东对周小舟的不满。7月12日,毛泽东与周小舟等谈话的第二天,他们就把谈话的情形向彭德怀讲了。彭听后说,他正要给主席写一封信(即后来的“意见书”),周表示支持。这件事被视为串通支持彭德怀上书,是一个“集团”的。甚至作为彭德怀“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攻击党”的证据。
  第三件事,7月16日,毛泽东把彭德怀的“意见书”批给大会讨论。周小舟本着“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精神,较早地发言,基本同意彭信中的意见。
  第四,特别是7月23日晚,周小舟等到黄克诚住处聊天。不久,彭德怀也不期而至。有人看到后报告给了中央主要负责人。中央认为这是“地下串联”,还追查出他们在聊天中讲了些对毛泽东不满的话,如说毛泽东有些像斯大林晚年等。
  有了以上四件事,周小舟就被定为彭德怀的人。彭受冤,遭批斗,他也就在劫难逃了。此间,还有人提出要追查“湖南集团”问题。
  批彭开始后,毛泽东一方面对周小舟非常不满和失望,另一方面也觉得惋惜,想要“挽救”他。所以,7月31日和8月1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都让周小舟、黄克诚、周惠、李锐等四人列席,以便使他们“受教育”,站到“正确”方向来。并且两次常委会议后,毛泽东都把他们留下来再谈一阵。说明让他们列席会议是为了受教育,希望他们不要再受彭德怀那封信的影响。
  毛泽东对争取周小舟看得更重些。除了谈话外,8月1日晚10时,毛泽东专门给周写了一封信。送上几句勉励他改正错误的话,毕竟周小舟做过他的秘书,而且刚刚陪他去过韶山。信中说:“‘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几句话见丘迟与陈伯之书。此书当作古典文学作品,可以一阅。‘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割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两个故事,可看注解。”信的末尾,还嘱咐说:“如克诚有兴趣,可一阅。”8月2日、13日,周小舟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表示承认错误,同时又说对他的批评与事实有出入。
  但是,庐山会议最后还是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进行了多次大会小会的批判,被定为“反党集团”(即“军事俱乐部”)。决议作出后,这四个人在巨大压力下,分别致信毛泽东,违心地表示接受。在8月16日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闭幕会上,毛泽东作了长篇讲话。其中又提到周小舟说:“今天小舟你赞成这个决议,我很高兴。今天以前我还相当悲观。你这个人,我跟你讲过,你是民主人士,你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民主人士。”周小舟听了,泪往心里流。
  1959年8月17日,周小舟受到了“撤销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职务,保留省委委员,以观后效”的处分,下放到浏阳县大瑶公社,担任党委副书记。
  1962年6月,周小舟调到广州,任中科院中南分院副院长,名列最后,不参加党组。“文革”中,周小舟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12月25日晚,在广州服用安眠药自杀身亡,年仅54岁。
  周小舟没有看到那场动乱的结束,没有听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六中全会“历史问题决议”为他的“庐山冤案”平反昭雪,也没有为我们留下与毛泽东交往的回忆文字。但我们可以肯定,他在九泉之下一定会为今日之中国高兴,会为认识毛泽东并在他领导下为革命奋斗一生而感到欣慰,尽管其间也有过不愉快。
  遵照中央指示,1979年5月30日,广东、湖南两省党、政、军各界千余人,在广州为周小舟隆重举行追悼会,杨尚昆主持,习仲勋致悼词,称他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6月1日,周小舟的骨灰由领导同志及其家属护送至北京。中央领导同志在机场迎接并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这些情况,都在《人民日报》刊发。
 
庐山会议周小舟
  1958年12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回湖南家乡搞调查研究,周小舟陪同他视察湘潭。经过三天的接触,周小舟发现他俩的许多观点完全一致,谈得十分融洽。彭德怀给当地的干部规定了八不准:不准搞瞎指挥,不准浮夸,不准说假话,不准搞强迫命令,不准打人,不准罚口粮,不准拆社员房屋,不准毁风景林。
  1959 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风景秀丽的庐山召开了著名的“庐山会议”,本来是进一步纠正“左”的错误,突击“大跃进”,可是由于彭德怀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形势突变,发动了错误地批判以“彭德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斗争,造成严重的后果,彭德怀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头子。而时任湖南省第一书记的周小舟(曾任毛泽东秘书),也因几句“不合时宜”的发言,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被打入反党集团——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斗争运动中,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
  湖南的周小舟和周惠,原来都是支持彭德怀的,周惠因讲了不少真话在会上受到不少批评。毛泽东对原来持彭德怀看法的人极力分化瓦解,争取归顺。为了“挖彭德怀的墙脚”,找周惠到美庐(毛泽东的住处)单独谈话。周惠承认了错误,就没有列入反党集团。
  毛泽东也曾想把昔日的秘书周小舟拉过来,8月1日,他给周小舟写信,信中说:“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并且和周小舟谈了一个通宵,晓之以利害。
  毛泽东告诉周小舟,只要他写一个检讨,起来“揭发”彭德怀,仍然可以回湖南工作。周小舟流着眼泪对毛泽东说:“主席,我不能写这样的检讨,彭总的意见书中有很多材料是我告诉他的,是我们动员他找主席谈的。我以为以他的身份向主席谈可以起作用,他才写的,我怎么能批彭总呢?”毛泽东听罢此言,眉头紧锁,向其挥手说:“你走吧!”
  周小舟站起来诚恳地说:“我是不能回湖南了,新任书记到湖南去可能对情况不熟悉,我请主席考虑,还是让周惠回去,他熟悉情况,可以当好新书记的助手。”
  周小舟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临下山时他和周惠相抱而泣,嘱咐周惠把湖南工作做好,并请他帮自己照顾妻室儿女。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