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萧克原名武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毕业于黄埔四期,历经北伐、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曾经担任过四野第一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等职务,且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等荣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萧克被批判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文革结束后恢复工作。2008年10月24日,萧克上将于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7年7月14日,萧克出生于一个清贫的书香门第。幼年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尔后,上高等小学,就读同善高小(后改同善中学)。
1923年,考入嘉禾甲种简习师范学校。
1925年冬,从本县甲种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只身前往广州。
1926年初,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该教练所后归并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并随国民革命军征战江西、浙江等地。
参加革命
1927年初,萧克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叶挺部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投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洪流。
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萧克随叶挺部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途中任71团4连连长。南昌起义军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失败后回乡组织发展基层支部。
1928年初,在嘉禾县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南区支部。
1928年1月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并后率一部宜章农军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
1929年初,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萧克任支队长、纵队参谋长。在宁都攻城战中,率部首先登上城墙。
1930年春,任红四军第3纵队司令员,率领部队进军江西、湖南。萧克利用打仗间隙,针对部队的具体情况,抓紧训练,使第3纵队成为红4军的主力之一。
1930年6月后历任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12师师长。
1931年7月,萧克调离第三纵队,任江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师师长,率领部队英勇作战,有力地配合了红1方面军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1932年10月,任湘赣苏区红8军军长。
1934年1月,奉中央军委之令,率领部队北上破袭南浔铁路,在国民党军46个整团兵力围追堵截中,率部4000余人,纵横驰骋,历时两个月,行程1250余公里,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灵活作战,击溃国民党军6个团及许多保安团队,捣毁敌人无数碉堡和据点。回师湘赣苏区后,在沙市伏击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旅,击溃国民党军4个团,并活捉国民党军旅长侯鹏飞,受到中央军委的传令嘉奖,并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4年7月,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奉命率部先遣西征,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辟通道,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
1934年8月,率领部队从江西永新出发,经湖南、广西、贵州,在敌人近40个正规团的围追堵截中,穿越敌境2500余公里。
1934年10月与贺龙所率红2军团会合,尔后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参与领导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1月中旬,在红2军团的配合下,率部设伏十万坪,歼国民党军两个旅,击溃国民党军一个旅和一个团,俘国民党军2000余人。在陈家河遭遇战中,指挥部队歼国民党军近一个旅,并击毙国民党军旅长李延龄。在桃子溪奔袭战中,部队仅用2个小时,歼灭国民党军人1个师部、1个旅部、1个山炮营和1个步兵团,活捉了国民党军师参谋长周植先。
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一起,率领部队声东击西横渡沣水沅江,直插湘中,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而后挺进黔东,开辟了黔(西)、大(定)、毕(节)苏区。在将军山战役中,指挥若定,坚守阵地7天7夜,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行动。还参与指挥了乌蒙山千里回旋战、宣咸城外反击战、普渡河遭遇战及六甲阻击战。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成立,担任副总指挥。
1936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
1936年1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带领部队爬雪山、过草地,为保存红军力量和实现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时期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二零师副师长,与贺龙、关向应一起挥师东渡黄河,出兵山西,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率部参加了忻口战役,组织指挥了收复河曲、保德、偏关等7座县城的战役。
1939年2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提出了“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发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的方针。
1940年1月,指挥部队反击敌人的“十路围攻”,经14天激战,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飞机1架。在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战斗中,作战数百次,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巩固了平西根据地,开辟平北根据地,发展了冀东根据地,并向热河南部、辽宁西部地区发展,形成冀热察辽边大块革命根据地,为以后东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1942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聂荣臻坚持、发展和壮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指挥该地区的反“扫荡”战役,总结推广了冀中地区的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1943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委员、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1944年4月,他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时期
1948年5月,萧克同志根据党中央关于办“大军校”的指示,参与创办了华北军政大学,兼任副校长。
1949年5月,调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指挥部队南下,横渡长江,进军中南。联络民主人士,组织策划河南张轸起义和湖南程潜、陈明仁起义,为武汉的顺利解放和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参与指挥第四野战军千里追歼,席卷中南、西南,先后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歼灭了中南地区国民党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诸部共43万人,解放了湘、鄂、赣、粤、桂等省和海南岛,消灭了国民党军在大陆上的残存主力。
建国时期
1950年6月,萧克同志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部长。在组建军训部机关的同时,着重抓了筹建军事学院、组织编写军事条令和指导全军军事训练等主要工作。
1954年11月,萧克同志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4月,萧克兼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负责全军的教育与训练。
1957年11月,任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萧克同志遭到错误批判,并被解除职务。
1959年9月,调任农垦部副部长,坚持原则,反对浮夸,纠正在橡胶种植工作中的冒进计划,先后主持制定了《国营农场工作条例》、《国营农场领导管理体制的决定》等40余项综合性和专业性规章,对加强和改善国营农场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党委书记。
1969年冬,遭受错误批判,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在逆境中,始终坚定信念,坚持学习,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
1972年5月,萧克同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重返军队院校领导岗位后,萧克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同其他校领导一起抵制“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狠抓领导班子、教员队伍和教材建设,全面整顿恢复了学校正规的教学工作秩序。
1977年,萧克任军事学院院长兼第1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80年,萧克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
1980年8月至1983年6月萧克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当选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1982、1987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晚年经历
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萧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2008年11月2日,萧克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前往八宝山最后送别。
萧克为什么只是上将
萧克将军虽然排名在上将的头一名,其实以萧克的资历和职位来讲,这个安排还是有点委曲了。虽然在大将评衔时林彪曾致信毛泽东希望突出井岗山在我军历史上的地位,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也确实有四位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罗瑞卿)是从井岗山上下来的,可大将里面原有的分配给红二方面军的名额却没给最有代表性的上过井岗山的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萧克而给了临时突击提拔的许光达。许光达让帅时也曾提了两个人名,一个是萧克,二是王震,可都没被通过,授衔时明着看军功,资历,职位,暗着看以往的政治表现,军功,资历,职位上萧克都没问题,由此可见萧克是在最后一点上吃亏了。同理,很多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也因为张国焘的原因军衔被人为的压低了。
萧克为何反感毛泽东
对于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萧克很不理解。“文革”初期,
周恩来为了保护萧克,曾秘密安排他到北京饭店躲了一个月。但是,随着林彪、康生、江青等煽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愈演愈烈,萧克还是被农垦部的造反派揪到机关批斗,有些人让他头上戴高帽子、挂牌子,拉他到大街上游街。萧克极为愤慨,心想:当年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发动贫苦农民用这种办法斗土豪劣绅,新中国成立10多年后,林彪、江青等人竟把这种办法用到革命者身上,真是太荒唐!
萧克回忆道:“那时候,我们这些人(王震、萧克、陈漫远)虽然还是中央委员,但是已完全被剥夺了发言权。我是欲哭无泪,欲诉无门。除了把愤怒和焦虑深深埋在心底外,我们又能做什么呢?!”“然而我深信多行不义必自毙,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是人民的天下,终究要按照人民的意愿行事。”
后来,有一次机关造反派召开批斗会,诬蔑萧克一贯反对林彪,说他在四野和中南军区担任参谋长时,就不尊重林彪的领导,不与林彪配合,结果被撵出四野部队云云。有人来核实萧克反对林彪之事,萧克说:“在军队里像我这样的干部,工作安排是由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决定的,不是哪个人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他林彪当时还不是副主席呢,要不要我在四野和中南军区当参谋长,只有党中央、中央军委、毛主席才能决定!”
1969年林彪一号令下达后,中央机关的领导干部被疏散离开北京。农垦部也不例外。萧克、陈漫远等一大批部、局级干部,被送到江西云山“五七”干校。
“九一三”事件后,1972年1月16日,萧克返回北京。4月,中央决定他到解放军军政大学工作。
林彪主持军委工作后,一直以“突出政治”为名,制造军政对立,强调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突出政治”的观点成为全面建设部队的指导思想。所谓突出政治,其实就是搞阶级斗争。在这种政治压力下,广大指战员心有余悸,顾虑重重,自然不敢抓军事训练。萧克认为军队毕竟是军队,不抓军事训练算什么军队。所以,萧克决心在军政大学彻底清除林彪“空头政治”的流毒,重新确立军校工作以军事教学为中心,要把军政大学办成像南京军事学院那样培养文武双全之才的全军最高军事学府,并推动全军军事训练。
后来,萧克和唐亮等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这项艰巨使命,实现了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夙愿。
有人问萧克:林彪的历史应怎么写?他回答说:实事求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功是功,过是过,尊重历史事实。他主张撰写历史的人必须“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要尊重历史,功过分明。
人物评价
萧克是一位战将。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他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30岁率八路军包围北平,建立了敌后之敌后根据地;40岁参与了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直追穷寇,埋葬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曾经在朱德、彭德怀、陈毅的麾下工作;做过罗荣恒、徐向前、刘伯承的直接下级;担任过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的副手,曾经两次出任林彪的参谋长。萧克是一位军事教育家。战争年代,他办教导队,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为革命战争和我军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人才。解放以后,他首任军训部长,继任训练总监部长;编写条令、创办军校,是我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1972年后,他先后担任军政大学校长和军事学院院长。是他最先提出院校的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是他率先倡导要把我军的初级指挥院校办成正规大学,把我军的干部培养成“既能治军又能治国”的军地两用人才。萧克是一位作家。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他写下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部奇书,还未出版就被批过两次,50年后才得以出版,并获得
茅盾文学奖。
萧克是一位诗人,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他偷闲赋得许多动人的诗篇,记下了他的情感和思考,袒露了他的心路历程。萧克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笔走龙蛇,直抒胸臆,展示了他是军人又是诗人的个性。萧克还是一位统领文化军团的总指挥。他率领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编写出一部史无前例的文化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