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钱伟长(1912.10.9—2010.7.30),江苏无锡人,民盟成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擅长于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等。钱伟长长期从事力学研究,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家,钱伟长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突出贡献。代表作品有:《圆薄板大扰度问题》、《弹性力学》、《变元法和有限元》、《穿甲力学》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
1925年,先后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读书。
1928年,父亲病逝后,在苏州上学读高中,学习数理化和西洋史。
1930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考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1931年,获得吴蕴初设立的“清寒奖学金”,物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物,转学物理系。在校期间,和同学顾汉章测定北京地区大气电参数。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获高梦旦奖学金,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并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同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9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并与孔祥瑛结婚。
出国留学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跟随导师辛吉研究板壳理论,用50天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祝寿文集内。
1941至1942年,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的电抗、和A.温斯坦(weinstein)合作研究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
1942年--1946 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气阻损失、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学成归国
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46至1957年,研究圆薄板大挠度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润滑理论、压延加工、连续梁、扭转问题、建筑史、扁壳跳跃和方板大挠度。
1946至1948年,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
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
1950年,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委、组织部部长。
1951年,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
1952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
1954年至1958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
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57至1976年,从事飞机颤振、潜艇龙骨设计、化工管板设计、氧气顶吹的转炉炉盖设计、大型电机零件设计、高能电池、三角级数求和,以及变分原理中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研究。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
晚年时期
1972年,钱伟长由
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7至1990年,从事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薄极大挠度、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穿甲力学、三角级数求和等方面的研究。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
1980年,恢复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1981年,被任命为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
1983年,邓小平亲自下调令,调任至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一职,并写明此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1983年至2003年,历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同年任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6年,在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在34种方案中,“钱码”被评为A类方案。
1988年,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1990年后,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1994年,由邓小平亲自委任,钱伟长继任为上海大学校长。
1997年,被聘为南京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
2001年11月,受聘为江南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遗体于2010年8月7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火化。
钱伟长与钱学森
钱伟长,科学家,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摄动解法, 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 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为 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程”。钱学森,科学家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二者没有亲戚关系。
大师钱伟长仙逝,《钱江晚报》昨日采访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为中国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丘院士倍感伤感。他说:“为什么中国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钱学森之问,症结在于中国学者缺乏科学精神。”
虽然中国科学界至今无缘诺贝尔奖,但是钱家却已经捧回诺贝尔化学奖。钱家满门皆才子,如钱伟长先生所说,“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钱家的学问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因此,回答钱学森之问也非钱伟长先生莫属,从家的智慧看国之难题,或许会有飞来之笔。
少时,钱伟长追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学了啥?看得是四书五经和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经典。试问,考试满分的中小学生可曾读过《大学》、《中庸》,有谁知道卢梭、黑格尔?待到考大学,英文0分,物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文史满分,结果收到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五份录取通知书。如今,这份成绩单只能接受“家里蹲大学”的命运。进入清华,他又中途从零开始投入物理专业门下,终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师。
因此钱先生质问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应试教育是“残缺的智育”,何谈大师,唯有工匠。纵观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和国学界的“两钱”(钱钟书、钱仲联)的成就,都是“一心评古今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正如康德的名言“天才为艺术制定法则”,钱氏大师们不为规则所束缚,方发展成为世界创造规则的人,一个具有健全智育的人。
钱伟长弃文从理,鲁迅弃理从文,都是源于对科学精神的信仰。
梁启超将科学精神定义为这样的“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而应试教育恰恰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如何找回失落的精神?钱伟长的回答是:破除“四道墙”。即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钱钟书把这比喻为“围城”,面对中国教育围城,钱伟长用人生写就了完美答案。
钱伟长儿子
钱伟长、孔祥瑛育有一子钱元凯,是中国照相机权威、数码影像专家,原北京照相机厂总工程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照相机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摄影教学工作,曾被摄影界冠以“问不倒的钱元凯”之美誉。
钱伟长夫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钱伟长看上了中文系的才女孔祥瑛,共同的求知兴趣和爱国热情把他们紧密地系在一起。1935年,北京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他们两位都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得以相识相知。可是钱伟长还没来得及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情,就发生了“七·七”事变,清华被迫南迁昆明。钱伟长于1939年到达昆明西南联大,从而与小别一年半的孔祥瑛汇合。两个年轻人心心相印,同年8月1日终成眷属。简单的婚礼主婚人是钱伟长的导师吴有训先生。
此后的61载岁月里,钱伟长夫妇相濡以沫、荣辱与共。婚后一年,钱伟长只身
赴加美留学,孔祥瑛一人抚养儿子钱元凯,度过了艰困的抗战时期。当然,钱先生也不断从海外接济孔老师。1946年9月,他们才得以重逢。接着,他们一起熬过了民不聊生的内战时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一起参与了清华大学的复兴,投入了如火如荼的实践;一起遭受了钱先生被错划成“右派”后的不公平待遇;一起在“文革”动乱中受苦受难;一起满怀喜悦迎接“科学的春天”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钱伟长最落魄的日子里,孔祥瑛不离不弃,劝慰有加;孔老师落难之时,钱先生也伸出了有力的胳膊,给予抚慰。1958年,他们学业优秀的儿子元凯因受钱伟长的牵连而与高等学府失之交臂,钱先生悲愤交加。孔老师说:“不要紧,相信你儿子的能力,不上大学照样会成材!”后来事实果真如此。
人物评价
参与了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1980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学术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促进了力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的力学事业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科学分工做得很仔细,有什么工作他都做。(
钱学森评)
钱老先生对力学贡献很大,他是力学奠基者之一,他对后辈非常关心,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都很关心,作为上海大学校长,很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很重视基础科学。(谷超豪评)
钱伟长老先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者,虽然这么大年纪,但还一心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探索。上海大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个典范。(饶子和评)
在为人方面,他用谦逊的态度为后辈树立了非常良好的楷模。(吴树青评)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2010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