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裴文中】裴文中简介_裴文中周口店

裴文中

人物简介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创始人之一。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同年到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中国古人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后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57年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称号,1982年当选为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名誉委员。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生平
  1904年1月19日生于河北省丰润县。
  15岁就读于滦州师范,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曾积极参与组织该校的罢课斗争,险被校方开除。
  1921年裴文中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本科地质系。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同年到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
  1928年参加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
  1929年成为发掘现场负责人。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
  1931起,确认石器、用火灰烬等的存在,为周口店的是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其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
  1935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师从步日耶教授进修史前考古学。
  1937年获巴黎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回国后继续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从事古人类文化和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先后任该所技士、技正。并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史前考古学。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将其逮捕、审讯和监禁,以追问中国猿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
  1949年后积极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950-1953年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
  1957年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1957年6月—1957年8月,国际第四纪地质学会会议,苏联莫斯科大学;
  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
  1964年1月—1964年3月,史前学讨论会,法国国家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裴文中被诬蔑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剥夺了科研权利,身心倍受摧残。粉粹“四人帮”以后,恢复工作。
  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同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史前学和原史学协会名誉常务理事。
  1980年9月,考察日本东北大学。
  1982年当选为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名誉委员。
  1982年9月18日裴文中因病逝世于北京,终年79岁。
 
裴文中与周口店遗址
  1934年,裴文中写了一份《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生动地记录了自己与“北京人”头盖骨的那些事儿。
  裴文中出生于河北的一个教师家庭,虽然兴趣在“办党和新闻事业”,却学了理科,进了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大学毕业的裴文中“欲教书无人聘请,欲作事又无门路可走。流落在北平,穷困已极。……有兴趣的事业都走不通,不得已又回归地质本行。”正巧奉命主持周口店发掘的杨钟健卧病未愈。翁文灏就派裴文中去做杨的助手。此时的裴文中,对于脊椎动物以及动物化石均不甚了了。他到周口店上任时,有一个工人带他到开掘现场,拣了一个牙说,这是鹿牙,又拣起一根小骨化石说,这是鸟骨。令裴文中惊惧不已:工人们程度都是如此,我可怎么办?怎么管理他们?!
  当时的周口店采掘团队分为“先生”“里工”和“外工”。里工负责进洞挖化石,外工在洞外打眼放炮、抬石头。“里工”发现了重要东西,就向“先生”也就是主事的学者报告,由“先生”指挥取出化石。令裴文中震惊的就是这些“里工”,丰富的经验使他们往往凭借一块化石露出的一小部分,就可以判定是什么动物的什么部分骨骼,然后完整地将之挖出。
  裴文中份内的工作是管理工人,计算账目,但他主动向“核心业务线”靠拢,积极向杨钟健等前辈学习,并帮助他们挖掘化石,渐渐成长为个中专家。
  1928年底,采掘深入到一层最坚硬的石层,里边动物骨骼化石非常稀少。大家认为,工作已到尾声。1929年,步林离开龙骨山参加西北科学考查团。杨钟健、德日进去山西和陕西等地研究华北新生代地质。裴文中开始独自负责采掘工作。
  就在裴文中接手没多久,在后来被称为“猿人洞”的地方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对于采掘现场,裴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从龙骨山山下向办公处走来,大路的南边,有一个曲折的道,为平地的灰碴开深的沟,渐南渐深。至最南端已深入有化石的沉积之中。沟左有一个深洞,即所谓‘猿人洞’,又称‘下洞’,整齐的猿人头骨,即从此洞发见,因而得名。发见之地,在洞口稍东,距洞顶约一公尺有半”。
  12月1日,天气寒冷,采掘工作本该在前几天就停止了。但裴文中仍想再坚持几天。历史总是在隐蔽的拐角向人招手。就在第二天下午四点多,当裴文中再次腰系绳索,下到洞中时,“北京人”头盖骨悄然露出了它的面容。当时天色已晚,头盖骨“一半在松土中,一半在硬土中”。
  裴文中看着这个头盖骨,心情无比激动,但又担心即便干到天黑也不一定掘得出来。这位即将名垂青史的考古新人看着头盖骨,俏皮地想到,“其实它已经在山中过了不知几千百万日夜,并不在乎多过一夜”,但思虑再三,终究放心不下,决定冒险用撬棍把它撬出来,不料却把头骨给震碎了。这令裴文中后悔不已。但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碎裂的头骨也让他清楚地看到了“北京人”的头骨许多部分厚度都在10毫米以上,比现代人的头骨厚得多。
  当晚,裴文中写信向翁文灏报告了这一发现。次日一早又专门打电报给步达生,电报中说,“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6日,裴文中把头盖骨打进行李,用两床被子包好,外面再裹上褥子和毡子,乘坐长途汽车赶往北平城。按照当时的规定,长途汽车过西便门时,行李要接受检验。为了保护头盖骨,裴文中心中打定主意,宁可被拘捕,也不能让检验员揭开头盖骨外面糊的保护性麻袋和纸张。好在这位不曾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检验员没有刻意为难,头盖骨平安到达北平。
  1935年夏,裴文中赴法留学。他的助手贾兰坡继续主持采掘工作,又发现了新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惜在抗日战争中,化石离奇失踪了,从那时起,包括裴文中、贾兰坡在内的许多人都致力于寻找人类祖先的下落,虽然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线索”已有100余条,可惜至今也未找到,成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一桩大疑案。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人物评价
  裴文中也是杰出的科普作家,他的科普著作《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1934)《中国石器时代》等等,对于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效果十分显著,影响极为深远。1979年,为实现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所发的“要把75岁当成57岁过”的誓言,与青年科研工作者一起赴山西雁北、东北等地考查、挖掘。后又东渡日本讲学,以精辟的见解,旁征博引,提出“日本旧石器的文化渊源在中国”的理论,震动了世界学术讲坛,为促进中日友谊做出了贡献。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