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浊流(1900年6月2日-1976年10月7日),本名吴建田,生于新竹县新埔镇,台湾著名诗人、教师、记者、小说家。以《亚细亚的孤儿》、《无花果》、《台湾连翘》等长篇社会批判小说闻名。曾居苗栗、南京(与
李白滨同住),后移居台北市。台北师范毕业,栗社诗人,为台湾二次大战后重要的文学作家,曾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并在晚年设立吴浊流文学奖,被誉为“铁血诗人”。
人物生平
吴浊流,新竹县新埔镇人,幼时受日语教育,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做过教谕、小学教员,后来因郡视学凌辱台籍教员,抗议无效,愤而辞职,结束了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
1941年,赴祖国南京任新报记者,一年后返回台湾,先后任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闻、新生报、民报记者,后转任台湾机器同业公会专门委员(1949-1965年),曾参加诗社,1936年开始写作。
吴浊流是台湾早期的乡土文学作家,前期的小说以日据时代德生活为背景,代表作为《亚细亚的孤儿》;后期的作品以反映战后台湾社会为主,代表作有《波茨坦科长》、《狡猿》。
除文学创作外,吴浊流还创办“台湾文艺”杂志(1964年),设立台湾文学奖(1969)、吴浊流文学奖(1969),奖励后进,不遗余力,1976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原名为《胡太明》,是书中主人翁的名字。后来又改成了《亚细亚的孤儿》,因为台湾是亚洲的一部分,地处边陲地带,受到日本的统治,离开了祖国的怀抱,就像一个孤儿一样。当时台湾老百姓被日本人压榨得十分凄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可怜的是,中国大陆认为,台湾人是日本人的间谍,所以到大陆的台湾人都被受歧视,甚至要隐瞒身分,不能承认自己是台湾人。
吴浊流先生说:《亚细亚的孤儿》是透过胡太明的一生,把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所有沉淀在清水下层的泥污渣梓,一一的揭露出来。登场的人有教员、官吏、医师、商人、老百姓、保正、模范青年、走狗…等。不问是日、台人、中国人各个阶层,都网罗在一起,不异是一篇日本殖民统治社会的反面史话!
书中有一句话:「你在这儿,最好不要承认自己是台湾人,台湾人的日本话,很像九州岛的口音,你就说自己是福冈,或熊本地方的人好了。」这句话充分的描写出日治时代台湾人的无奈,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莫名的辛酸与感慨。
吴浊流在写《亚细亚的孤儿》时,深怕被时时往他家跑的日本特务发现,使他必须在写好两、三张稿纸时,小心翼翼的藏到碳笼里,等累积到十几张时,再藏到隐密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更是一面躲警报,一面躲日本特务,冒着生命危险,一字一句的写完这本《亚细亚的孤儿》。他用笔当武器,极力反抗日本对台湾人民的欺压。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正义,也给人是非不容混淆的感觉。
吴浊流文学奖,原为“台湾文艺杂志社”创办人吴浊流1964年成立的“台湾文学奖”。 1969年时吴浊流捐款退休金十万元成立吴浊流文学奖基金会,以基金孳息提供奖金,将其改名为“吴浊流文学奖”。其宗旨在于鼓励青年作家文学创作,推动台湾文学。吴浊流在〈我设立文学奖的动机和期望〉一文赋诗:“誓将热血挽狂澜,七十光阴一指弹;寄语万千诸后秀,一心一德振文坛。”
吴浊流文学奖原仅有“小说奖”,在1973年增加“新诗奖”,并曾在1972年到1974年三届颁发“汉诗奖”。吴浊流文学奖评选作品以每年发表在《台湾文艺》之创作小说及创作新诗为主要对象,评定出“正奖”及“佳作奖”。1984年时扩及《文学界》、《笠》诗刊等其他报刊杂志,1991年后扩大评选,举凡本土性文学作品均可为候选作品,并接受台湾笔会会员及本土性文学刊物编辑人之推荐。 1977年时由钟肇政主编,将前八届的得奖作品二十五篇收入《吴浊流文学奖作品集》。
写作风格
台湾光复后,吴浊流开始尝试中文创作,但并未放弃日文创作,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如《亚细亚的孤儿》、《黎明前的台湾》、《无花果》、《台湾连翘》等。吴浊流热爱文学,终其一生都在为台湾文学奉献心力,他的作品颇丰,非常能够把握住社会变迁的过程。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