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国学大师章太炎】章太炎简介_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

人物简介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别名章炳麟,尊称太炎先生,是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朴学大师,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桃李满天下,知名弟子有黄侃、钱玄同、吴承仕、鲁迅等人;他本人在历史、哲学、政治、佛学方面都有研究,代表作品有《国故论衡》、《章太炎医论》、《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章太炎先生曾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等。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人物生平
  朴学排满
  章太炎,中国杰出志士,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父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腐朽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1891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早年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著有《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又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但终因学术意见之争发生与麦孟华等人的“拳殴”事件。此后回到浙江,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等人相往来。
  1898年春,曾应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戊戌政变后,章太炎遭到满清通缉,于是前往台湾避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1899年夏,东渡日本,在京都、东京为反清做准备,与梁启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
  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趋新的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参加。在会上,章太炎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
  1902年,第二次渡日本,曾计划在东京举办“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支那亡国”意指南明永历帝政权的灭亡,预定的举办日期为明思宗殉国之日,但是纪念会在清廷向日本政府施压下被禁止。此次东渡,章太炎住在梁启超主持的新民丛报馆,为《新民丛报》润色译文,并曾试图调解孙、康二派的关系。当年夏回上海。
  1906年,章太炎自上海出狱后,立即由同盟会迎至东京。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主张发扬“国粹”、“宗教”,备受推崇。
  革命讲学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启超《新民丛报》馆,并与孙中山结交,努力让孙中山的革命派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和好。同时通过日本的中介,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当年夏回国后,重新改定《訄书》(即《訄书重订本》,1906年于东京出版铅印本,改用此前邹容的题签)。并有撰写《中国通史》的计划,与梁启超同为现代中国“新史学”的奠定者。此期间,参加上海爱国学社。
  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的指出了: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为其内容主张推翻满清政府,遂发生震惊中外之“苏报案”,乃与清廷两曹对质,入狱三年。
  1906年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主持《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此期间,章太炎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其《民报》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说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撰有《中华民国解》,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创始者之一。又参与此期兴起的国粹主义运动。
  自1905年起,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若干学术文字,并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宏奖光复,不废讲学”。此前,1903年章太炎与近代古文经学另一重镇刘师培定交,此后因学术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遂发生被刘师培与妻子何震诬蔑叛变事件。又与孙中山、汪精卫、黄兴等因《民报》不合,乃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论学,著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其中《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
  1909年又编有《教育今语杂志》,撰写若干白话述学著作,以普及学术。
  任筹边使
  1912年冬,章太炎被国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东三省筹边使”,筹边使公署设在长春。在任期间,章太炎实地考察,提出设立东三省银行、整顿币制、开发水路交通和金矿等设想,以期使东北经济得以发展,并加强与内地的联系。由于得不到袁世凯的支持,他的这些设想在地方上推行起来障碍重重,虽历尽艰辛,但成效甚微。
  1913年,章太炎辞去了筹边使的职务,东三省筹边使公署存在七个多月之后便宣告解体。
  讲求理学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后,章太炎于11月15日回到中国上海,向黄兴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并在槟榔屿《光华日报》连载发表政论《诛政党》。
  1912年2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
  1912年冬任袁世凯政府东三省筹边使。
  1913年4月从长春返回上海。6月与汤国梨结婚。6月,针对孔教会提议设孔教为国教,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章太炎觉察袁世凯包藏祸心,伺机称帝,袁世凯想做皇帝,生怕章太炎先生反对,先期诱至北京,幽于龙泉寺。先生忧愤之余,欲与袁世凯说理。袁世凯避而不见,章太炎乃以大勋章作扇坠,至新华门大骂,袁世凯害怕,遂将章太炎囚禁,关押在龙泉寺。被袁世凯囚禁时期,犹为吴承仕等人讲学不辍,后集为《菿汉微言》。此间,再次修订《訄书》,改题《检论》。又集其著作为《章氏丛书》,先后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图书馆出版铅印及木刻本。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章太炎恢复自由,前往上海。
  1917年3月对段祺瑞参战主张表示反对。参与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为孙中山作《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
  1918年离开广州途径四川、湖南湖北,东下上海。
  1920年拥护“联省自治”运动。
  1922年在上海讲学,曹聚仁根据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
  但章太炎始终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新旧军阀势力的期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态度,自命“中华民国遗民”,曾遭国民党上海党部通缉。
  1930年代后,活动限于上海、苏州一带。晚年主张读经,并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力主对日强硬。
  1935年,在蒋介石资助下,于苏州锦帆路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最后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又曾撰《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
  1936年6月14日因鼻窦癌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全集自1982年整理为八卷集出版以来,已历30余年,新版全集扩充为19卷,将在3年内出齐,颇令读书界期待——虽然目前上市的还只是第一辑八种。章太炎曾把国学一词,释为“一国固有之学”,不过后人对“固有之学”的种种扬弃甚至颠覆,很多却又未尝不肇始于太炎先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决定重新整理出版《章太炎全集》,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求真求全的原则,广泛汇录包括学术专著、文集、信函、演讲、眉批、译文等在内的章太炎现存的全部著述,涵盖经学、史学、音韵学、训诂学、医学、佛学、西学等诸多领域,预计19卷20册。这次出版的是第一辑的8卷,内容包括章太炎的大部分专著如《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訄书》、《检论》、《齐物论释》、《文始》及章氏与弟子所编《太炎文录初编》、《太炎文录续编》等。
  全集其余部分正在紧张编排中,也将陆续推出,预计2016年全部出齐。学者认为,《章太炎全集》的出版,不但会推动学术界对章太炎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也将为中华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章太炎故居
  在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余杭仓前的塘河畔,曾经诞生过一位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故居就位于仓前老街的中段,包括故居本体、游客服务中心、国学研修中心、国学讲堂和临时展厅等部分。其中故居本体建筑面积811平方米,坐北朝南,共四进一弄,由轿厅、正厅、内堂、书房、避弄等组成,为晚清时期建筑。先生在此出生成长,并度过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二十二个春秋。故居前三进为历史场景的再现,展示了太炎先生青少年时期故居的风貌;第四进辟为展厅,以多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太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故居匾额由赵朴初先生题写。
 
章太炎纪念馆
  章太炎纪念馆于1988年1月在南屏山北麓落成,占地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纪念馆后是章太炎墓,墓圆顶,为混凝土结构。墓碑上“章太炎之墓”几个篆字系他本人生前亲书。章太炎1936年6月病逝于苏州,灵枢因抗日战争爆发,不得不暂时葬于旧居后园,1956年4月迁葬于此,今墓为1981年重修。
  建筑布局为北方四合院,兼采江南庭园的构筑手法,馆舍为明清建筑风格,白墙黑瓦,其风格融敦厚、凝重与灵秀、精致于一体。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纪念馆设有生平事迹陈列室、真迹陈列室、学术成就陈列室,拥有1000余件文物和2000幅资料照片,其中以海内孤本、邹容的《革命军》及《言书》、《膏兰室札记》等章太炎手稿和书法真迹最为珍贵。此馆为中国收藏章太炎先生文物最为丰富的场所。
 
人物评价
  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于章太炎的门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
  章太炎为人戏谑,以太平天国为例,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先生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
  当年二十七岁的胡适独树一帜,在大师环伺的北京大学,教起《中国哲学史》,其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颇多沿袭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下卷“诸子学”诸篇的观点。
  胡适实为章太炎中年以前学术衣钵的继承者。但此时章太炎本人的学术已经有所转向,故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不甚满意(参见章太炎《与柳诒徵书》)。
  胡适则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中说:“章炳麟的古文学是五十年来的第一作家,这是无可疑的。但他的成绩只够替古文学做一个很光荣的下场,仍旧不能救古文学的必死之症, 仍旧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馀,反之正则’的盛业。”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2年)称章太炎为清学正统派的“殿军”。
  鲁迅在1936年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歌颂和赞扬其革命精神和思想深度,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至1980年代大陆评价与研究章太炎的主调。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