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赵元任(1892.11.3-1982.2.24),字宣仲、宜重,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合称清华国学四大导师,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等,音乐作品主要有《教我如何不想她》《厦门大学校歌》等。赵元任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前后从事教育事业52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卓越人物。
人物生平
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 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
1900年,赵元任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读书。
1906年(十四岁),进常州溪山小学。
190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 。
1910年7月,清廷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招考第二名被录取(这次招考共取正榜70名)。同年8月赴美,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 选修物理、音乐。
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
1915年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
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19年,赵元任在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
1920年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
1920年冬天,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赵元任为其担任翻译。
1921年6月1日,与杨步伟结婚。
1921年赵元任夫妇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
1925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 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1928年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1938至1939年教学于夏威夷大学, 在那里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
1938至1941年,教学于耶鲁大学。之后五年,又回哈佛任教 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其间加入了美国国籍。
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
1945年,赵元任被选为美国语言学会(LSA)会长。
194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赵元任回电:“干不了。谢谢!”
194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
1948年,赵元任当选为中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S)院士。
1952年荣任阿加细(Aggasiz)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
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
1960年,当选为美国东方学会(AOS)会长。
1962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
1973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夫妇就偕外孙女昭波和女婿迈克回国探亲。5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元任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在座的还有郭沫若、刘西尧、吴有训、竺可桢、黎锦熙等诸友。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偕长女赵如兰、女婿卞学磺、四女赵小中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的热情接见,并接受了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享年90岁。
赵元任的卖布谣是用哪里方言来写的
《卖布谣》是我国二十年代闻名作曲家赵元任于—九二二年在美国从事语言学研究工作时,创作的一首独唱歌曲。歌词是由“五四”肘期闻名诗人刘大白创作。歌曲最初刊于一九二八年六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赵元任的歌曲专集一一《新诗歌集》。
这首歌曲以质朴,简洁的语言,歌谣体的形式,从一个慨面表现了我国农村手工业劳动者的辛劳悲苦。同时,它也揭露了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向我国农村市场大量倾销洋货,使我国农村经济遭受破产的社会现实。
这首歌曲是由复乐段的结构形式组成。前乐段(1—8小节)是表现哥哥、嫂嫂织布卖布的痛苦生活。这段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创作的旋律,流畅,自然,顺口。后乐段(9——19小节)是表现哥哥、嫂嫂织成土布卖不出去的悲惨生活.这段音乐是前段主要曲调的再现、变化,发展。音乐随着歌曲情感的发展而变化,非凡是“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处变音的运用,很有特色。
赵元任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对这首歌曲的歌词作了非常细致而又成功的处理。首先,对于采用五拍子(3+2)的节拍形式,是非常自然而又很富有特点的。这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富有独创性.对于这一点,他在“歌注”中说:“用五拍子似乎很希奇,其实中国的音乐理论上虽然没有一板四眼的音乐,而在读四字韵文(例如有些祭文)的时候,差不多总是用五拍子。所以这个歌的节律倒一点不是学什么柴柯夫斯基的玩意儿,简直就是用中国的节律就是了。
赵元任 语言学
清末,赵元任的祖父在北方做官。年幼的赵元任随其家人在北京、保定等地居住期间,从保姆那里学会了北京话和保定话。5岁时回到家乡常州,家里为他请了一位当地的家庭老师,他又学会了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后来,又从大姨妈那儿学会了常熟话,从伯母那儿学会了福州话。
当他15岁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时,全校270名学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这3位南京同学学会了地道的南京话。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赵元任居然能用8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年当时适逢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清华大学派他给罗素当翻译。他在陪同罗素去湖南长沙途中又学会了讲湖南话。由于他口齿清晰,知识渊博,又能用方言翻译,因而使当时罗素的讲学比杜威获得更好的效果。从此,赵元任的语言天才得到了公认,他自己也决定将语言学作为终身的主要职业。
汉语研究
区分字调语调
“字调” 这个名称是赵元任初创的,其所指与汉语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中所说的“ 声调 ” 基本相同。赵元任清楚地认识到字调、连读变调、句调不是一回事,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字调、 语调的关系逐渐有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比喻——“ 橡皮带 ”、 “ 代数和 ” 、“ 大波浪与小波浪 ” 。这些比喻给汉语语调研究指出了一条捷径。
重视对汉语连读变调与轻重音的研究
赵元任对现代汉语轻重音的研究是开创性的 。他提出汉语口语不是读书腔,也有重与轻,而且轻重音在汉语的语调中非常重要。赵元任在研究中几乎提到了汉语里的各类轻音,并有所区分,基本涵盖了我们今天常说的词重音、句重音、轻声、可轻声、语调轻音、结构轻音等现象。赵元任还注意到了汉语轻重音不同于西方语言的地方,并看到了重音的相对性。
提出汉语语调构造雏形
赵元任出了自己新的三分式结构:调冠—调头—调身,其中调身包含了调核和调尾两部分。赵元任指出汉语语调可以分段来处理,除引入语调构造观以外,赵先生还为汉语语调引入和新创了实用的标调符号 ,这些符号是赵元任考虑到汉语的特点及语调的普遍性而创制的。[17]
对汉语语调进行形式——功能的划分
赵元任首先将语调分为“中性语调 ” 和“ 口气语调 ”,他还按照“ 体式 ” 把口气语调分成 40种,每一种体式对应着一种或几种“ 功用 ” 。前 27种“ 以音高跟时间的变化为主要的成素 ” ,后 13种“ 以强度跟嗓子的性质为主要的成素 ” 。另外,赵元任还将语速的快慢作为语调的一个构成要素(属于时间范畴 )。
指出“ 未来 ” 语调研究的方向方法
在汉语语调研究方面 ,赵元任指出语助词还应当系统研究,语调研究的语料来源和分析依然存在问题,标调的符号有待改善,语调分类或可再细,应该加强语调共性研究。这些方面,在今天基本上仍然是语调研究中没有解决、 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值一提的是,赵元任非常重视语助词在语调中的作用。
赵元任的作品
《国语新诗韵》
《现代吴语的研究》
《广西瑶歌记音》
《粤语入门》(英文版)
《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
《中国话的文法》
《中国话的读物》
《语言问题》
《通字方案》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
《中国方言中爆发音的种类》(1935)
《钟祥方言记》(1939)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
《中山方言》(1948)
《台山语料》(1951)
《汉语常用植物词》(1953)
《汉语称呼用词》(1956)
《新诗歌集》(1928)
《晓庄歌曲》(1936)
《民众教育歌曲集》(1939)
《行知歌曲集》
《赵元任歌曲集》(1981)
《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
《厦门大学校歌》
《云南大学校歌》
《东北大学校歌》
《教我如何不想她》
《海韵》
人物评价
“中国语言学之父”。
“他的学问的基础是数学、物理学和数理逻辑,可是他于语言学的贡献特别大。近三十年来,科学的中国语言研究可以说由他才奠定了基石,因此年轻一辈都管他叫‘中国语言学之父’(father or Chinese philology)。”(罗常培)
“
赵元任可以称为中国第一代语言学家,我学语言学是跟他学的,我后来到法国去,也是受他的影响。”(王力)
“赵先生永远不会错”。(美国语言学界)
“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陈原)
一是他以现代的语言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给中国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二是他给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吕叔湘)
“像这样一位从事理科、文科研究博学多能的学者,对音乐来说,顶多是个业余的了,但是他的贡献却远远超过许多时尚的作曲家和理论家。他对音乐爱好虽然是业余的,但下了工夫。一切基础音乐知识都掌握了,还经常在钢琴上分析一切他能弹的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甚至近代作品。他的这些活动是研究、分析、学习,也是他的娱乐鉴赏。他的创作是兴之所至写出来的。他是语言学家,他的创作在词曲结合上有独特的见解与成就,值得后代人认真学习。”(
贺绿汀)
赵元任的歌曲作品,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曲调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既善于借鉴欧洲近代多声音乐创作的技法,又不断探索和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特色。他十分注意歌词声调和音韵的特点,讲究歌词字音语调与旋律音调相一致,使曲调既富于韵味,又十分口语化,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他在创作中还注意吸收民间音乐语言,如《听雨》是将常州地方吟诵古诗的音调加以扩展,《卖布谣》是在无锡方言音调基础上创作的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曲调;《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西洋镜歌》采用了民间拉洋片小调作素材;《老天爷》则具有北方民间说唱音乐的风格。他在创作中对和声的民族化,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常采用平行四、五度进行,大调主三和弦上附加六度音程,以及小七和弦与调式和声的手法等。他也十分注意钢琴伴奏在歌曲整体中共同塑造形象和刻画意境的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