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刘志丹】刘志丹简介_刘志丹死亡真相

刘志丹

人物简介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8年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5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现属柳林县,)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刘志丹常常身先士卒,有爱民、爱兵意识,作风民主,平等待人,周恩来称赞说“刘志丹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
  
人物生平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字子丹。1903年10月4日诞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丁镇。
  刘志丹于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刘志丹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奉党的命令,入黄埔军官学校。大革命时代,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起义的工作。1928年,与其他人一起组织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及参谋长,后来,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刘志丹历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1932年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刘志丹仍负领导责任。1935年秋,红二十六军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这年秋天,刘志丹受到机会主义分子诬陷,被关押起来。毛主席、党中央到达陕北,刘志丹才得到释放,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等职。1936年4月,刘志丹率红军东征,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3岁。后来,毛泽东为他题碑:“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1943年,张闻天为他题词:“子丹同志的路线,是我党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路线,是我党的布尔什维克的路线,是真正中国的马列主义的路线。子丹同志,精神不死!洛甫题一九四三年十月。”
  1931年9月,阎红彦、吴岱峰率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突破黄河天险进入陕甘,刘志丹和谢子长按照陕甘省委的指示,与吴岱峰、阎红彦一起将晋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总队,对外暂称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后任总指挥),与谢子长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1933年9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1月后历任红26军42师参谋长、师长,率部北上庆阳、合水,与地方武装相互配合,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2月至4月,刘志丹指挥部队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同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任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与军校政委习仲勋、常务副校长吴岱峰一起亲自编写《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
  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法,经两个多月的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灭大量敌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8月,在陕北、陕甘边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刘志丹指挥红军主力,歼灭国民党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主力撤回黄河东岸。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9月,红26军、红27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劳山战役。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
  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5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现属柳林县,)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柳林县三交镇南一公里许的党家寨鏊子圪达现有“刘志丹将军牺牲处”石碑。
  1936年,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1940年,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县城北修建了志丹陵园,1943年陵园建成,将志丹灵柩运回志丹县。4月19日起灵柩于子长县,并召开了“公祭刘志丹烈士大会”。4月23日延安各界万人举行公祭大会,由西北局书记高岗主持,朱德、任弼时、秦邦宪、林伯渠等讲了话,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赠送了白绸挽联。24日,刘志丹烈士的灵柩在高岗、林伯渠、吴岱峰、边区民政厅长刘景范(刘志丹之弟)、张秀山、康天明、王世泰、马锡武、曹力如等护送下运回志丹县,4月26日抵达县城,当地群众祭奠者络绎不绝。5月2日召开了万人公祭大会,高岗介绍了志丹的生平事迹,林伯渠、张秀山等先后讲话,尔后安葬于志丹陵园内。1947年胡宗南进攻边区,陵园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照原样修复,1975年又进行了修葺,使陵园面貌焕然一新。
  
刘志丹死亡真相
  1936年2月上旬,为适应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遣军东征,派主力红军一军团和十五军团,东渡黄河进入山西。
  红二十八军在刘志丹、宋任穷指挥下,到达神府县境内,准备东渡黄河,沿途受到根据地群众的热烈欢迎。3月底,红二十八军胜利渡过黄河,一路旗开得胜,连战连捷。当部队进至山西临县白文镇时,接中央军委急电:“为了配合红军紧逼汾阳,威胁太原,并打通前方与陕北的联系,保证红军背靠老苏区,着令二十八军即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地区进击。并可相机攻占中阳三交镇,牵制和调动敌人。”刘志丹立即率部队出发,接连打败小股之敌,4月13日到达三交镇附近。
  三交镇是坐落在山西中阳县西部靠黄河的一个渡口,南北两面环山,两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镇内有重兵把守,沿河有坚固的工事。刘志丹对同志们说:“越往南走,离中央总部越近,一定要打好这一仗,打通山西前线和陕甘宁苏区的联系。”
  4月14日拂晓,围攻三交镇的战斗打响了。红军指挥部设在南山顶上的党家山,距一团阵地不远。一团很快从东南面攻上山,进展顺利,接连拿下敌人的许多碉堡。南山守敌见势不妙,全部撤到北山固守,刘志丹便命令一团向北山攻击,与二团夹击北山之敌。时至中午,攻击不大顺利。这时才发现,原来的情报不准确,以为敌人只有一个营,实际上是一个团部、两个营,还加上个炮兵连。刘志丹和宋任穷商量,让宋留在军指挥部掌握全面情况,他亲自到一团阵地去看看。宋让负责保卫工作的特派员裴周玉和参谋等随刘志丹一起去。就在一团的阵地上,刘志丹英勇牺牲。
  裴周玉亲眼目睹了刘志丹牺牲的情况,他在回忆录中写到:
  山包上只剩下刘军长、警卫员和我3个人。当时,虽然已经是4月了,可是正碰上寒流的袭击,天气显得特别寒冷。刘志丹迎风站在高处,观察和谛听着周围的一切动静。他嫌棉帽的耳扇碍事,把帽带也绑起来,不一会就把脸冻得紫一块红一块的,他也毫不理会,只是停一会从衣袋里掏出那一块旧怀表来看看。他站在那里,眼下就是我们所要攻取的城镇,面前就是我们所要消灭的敌人,看着他气宇轩昂的表情,真像恨不得一口要把敌人吞下去似的。然而,我们这时既没有炮,也没有炸药,全要依靠着红军战士的英勇,依靠着红军指挥员的智慧,来歼灭敌人,取得胜利。
  就在刘志丹指挥着红军战士对敌人重新发起攻击的时候,又是那挺敌人的机枪,突然射来一阵罪恶的子弹,夺去了我们亲爱的军长的生命。
  当时我曾几次拉过刘志丹的衣服,让他 姿势低一点,防止危险。谁知就在我最后一次拉他时,见他两只手往胸前一抱,踉跄着要跌倒下去,我不禁惊叫了一声,上前忙把他抱住,同时急喊警卫员说:“快去叫医生。”
  子弹是从刘志丹左胸部穿过去的,很可能是伤着了心脏,伤口处流血很少,他的面色迅速地变得蜡黄。当我抱着他下到山包后边时,他已昏迷过去,呼吸极度微弱。
  停了一下,他神志有些清醒了,他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还想为党为人民作更多事情的精神,似乎一下子全都迸发出来,用劲挣扎着。低声告诉我:“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
  接着只看见他嘴唇蠕动,却再也听不见声音了。当医生来到时,刘志丹已完全停止了呼吸。
  
刘志丹与习仲勋
  1928年,习仲勋在学校读书时,已是共青团员。当时他虽只有15岁,但因参加了学生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学潮,当局即拿他是问,押送西安关入监狱。在狱中他正式转为共产党员。8月他被保释出狱。这时反动当局正在“围剿”渭华起义军民,通缉这次起义的领导者刘志丹(当时名叫刘景桂)。群众传说刘志丹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虽然敌人撒下了天罗地网,但刘志丹仍然能神出鬼没于敌人营垒之中。习仲勋从敌人的通缉令和保章的字里行间也看出刘志丹是一位非凡的领导者,不禁产生了敬仰之意,更为他的安全担心。
  刘志丹比习仲勋长10岁,谈吐文雅。他的坦诚,一下子消除了习仲勋的敬畏之心,产生了对他的信任,也好像见了久别的兄长,详细地说了自己的革命经历,期望刘志丹的指导。
  1932年,习仲勋在甘肃两当举行兵变,失败后到了耀县照金地区。这时刘志丹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习仲勋马上去见他。刘志丹率部队离开时,把自己的特务队(警卫队)交给了习仲勋,说:“这些同志可作为发展游击队的骨干,有了枪杆子,才能巩固政权。”此后在这里建立了陕甘边根据地。习仲勋曾任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党团书记,由一位雇农任主席。
  卖骡子换枪,刘志丹的革命之路
  “不知有家的人。”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这样描述刘志丹。1921年两人结婚,15年婚姻中只相处5年。1929年刘力贞出生。
  刘力贞的祖父刘培基开始不同意刘志丹革命,后受影响,卖了骡子换枪给他。刘志丹把刘力贞的二叔、三叔,甚至家里的长工都带到游击队。家中没有男劳力了,刘培基只得带儿媳干农活。1934年2月,敌人抄家,听到风声的刘力贞全家提前分头逃避。她家东西被抢光,房子被付之一炬,祖坟被掘地数尺,打开棺材,焚尸扬灰。刘力贞的一个叔叔和她的二姑父被抓去杀了。
  习仲勋任“主席”,刘志丹向其“立正敬礼”
  习仲勋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时,刘志丹是陕甘边区军委主席。有一次,要出一个布告,习仲勋决定用刘志丹的名义来发,刘志丹说:“就用政府主席习仲勋的名义。”习仲勋说:“我没有影响,没有力量。”刘志丹说:“我们自己要扩大我们政府的影响。要树立政府在人民中的威信。” 有一天,刘志丹正给军政干校学员讲话,看见习仲勋来了,马上喊了一声“立正”“敬礼”,并请习主席讲话,习仲勋一时被弄得不知所措。刘志丹对学员说:“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一切都要服从政府法令。不能以军压人……”
  听闻刘志丹牺牲,习仲勋悲痛欲绝
  习远平称,志丹伯伯牺牲的噩耗传来时,父亲正在环县工作,当时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父亲在几十年后还难以忘怀。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对刘志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赞誉刘志丹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而周恩来为刘志丹的题词是:“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后代
  女儿刘力贞,中国医科大学毕业,1979年以高票当选为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女婿张光,原名王鹏飞,“文革”后曾任陕西日报社总编辑。两人退休后均居西安。
  刘力贞与张光生有一女一子。女儿王姗现为陕西日报社资料室编辑,儿子王茁在一家建筑公司担任采购。刘力贞的外孙晁博是上海交大在读博士生,而孙子王履冰将要上初中了。
  
人物评价
  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题词石刻。
  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